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6|回覆: 2

[易學] 周易讀後感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1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易模式創新·年近八旬學習【周易】感懷

作者 / 方石

誕生於華夏上古時期的【周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的豐碑!『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洋洋乎數千載!然【周易】古經歷經秦火、戰亂與朝代更迭,這條法脈也是幾經風霜!尤其是一百餘年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東進侵襲,我國知識階層一味向西方學習浪潮的衝擊,使傳統的經學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加之一股疑古思潮的沉渣泛起,也使得民族自信心遭到嚴重摧殘,幾近使中國的千年道統斷裂!

7ed90d3492213458d07af369646e0fe4.jpg

而當代我們所讀到的【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等經學著作的誕生,就是以李守力先生為代表的士君子的衛道之舉,他們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掃蕩歪風、蕩滌沉渣餘孽、正本清源的使命。積30餘年經學研究的功底,將多種學科,考古學、訓詁學等『十八般武藝』融為一體,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遵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嘗試重建經學解釋系統,於是便有了2016年的【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的誕生。

今天我讀這組經學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這種士君子的擔當精神!也就是『傳我中華之道,捨我其誰』的那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氣魄和膽識。這種精神時刻鞭策激勵我們精進。故而本人對【周易】的學習有種迫切的心情,常夜以繼日地學習,不覺就過了午夜,樂此不疲,常感到越學越想學。也許在我們這個以年青人為主體的群體中,或是世俗間有人會拿我當了『湊數』的學員,但我對自己的要求卻是『絕不做「南郭先生」』!

fe3bafbf1741421b7c09366cb97ccb74.jpg
圖:本文作者在認真聽課中

讀李守力先生這套著作,開始也有一個『不知所云』的過程,學着學着就感到明明書中開宗明義地寫着經學的象數和義理,而且對書中諸多引經據典的『選讀內容』也很感興趣了,甚至篇尾推薦參閱的相關論文也主動去選讀了,每有所得便記錄於自己的筆記中。

李守力先生的這套著作將象數、義理這兩大傳統【周易】經學解釋理路『合二為一』,融為一個統一自恰的解釋體系。這個體系由『總法則』『卦象法則』和『爻象法則』組成,現分述如下:

總法則:

其一,卦爻辭=爻象+卦象;

其二,爻象為經,卦象為緯;

其三,爻象有爻位之象和乘承比應之象;

其四,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變卦之象。本卦為先,互卦、變卦次之。

以上便是【周易】觀象爻辭體例。

卦象法則:

其經典依據是【說卦傳】,【說卦傳】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用文字訓詁、卦象訓詁和【說卦傳】的邏輯結構,可以破譯【周易】64卦卦爻辭使用的所有卦象。

爻象法則:

對此,李守力先生結合現代人的思維特點,進行了科普化的再創作,形成了六爻關係法則的十二條公理。有了這些,解讀【周易】經文就顯得輕鬆了。

此外,這套著作中所介紹的兩個寫作目的;所獲取的兩大研究成果;以及證明【周易】是群經之首的依據,並指出還原六經必須從【周易】入手。進而說明了掌握了【周易】思維,方能還原東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著者從這裏入手,破譯了易學的諸多奧妙(盡在書中),讀來尤其令人鼓舞!

至於成書過程中,作者誠篤和謙遜的品格都可窺一斑。還有著者的孝親尊師為本、真心求教先賢、勤奮鑽研,以及無私、無我的貫穿始終的寫作精神都躍然紙上,讀後令人難忘!

當讀者了解了這些,面對二百多萬字的巨著無不肅然起敬,無不夜以繼日地學習,尤其對於一個生命跨入『倒計時』的老年人來說則是更加的『自奮蹄』!

隨着時光的流逝,身體會進入步履蹣跚的境遇,我依然要抬起頭挺起胸邁開步子學好【周易】。生命不息,學【易】不止!

敬請師友指正。

致謝!

方石寫於北京

2019年1月7日19:15

遊客  發表於 2019-1-11 13:04
故而本人對【周易】的學習有種迫切的心情,常夜以繼日地學習,不覺就過了午夜,樂此不疲,常感到越學越想學。
遊客  發表於 2019-1-11 14:30
將象數、義理這兩大傳統【周易】經學解釋理路『合二為一』,融為一個統一自恰的解釋體系。

這個說法有點新奇,不過學習效果有待實證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25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學術傳承與當代詮釋的典範意義

方石先生以耄耋之年精研【周易】的治學精神令人感佩,其對李守力先生【周易詮釋】【周易密鑰】的解讀,實為當代經學研究的重要個案。筆者試從經學史維度,對此現象作三點學術闡釋:

一、經學解釋學的範式突破
李守力先生構建的"象數-義理"雙軌詮釋體系,實承清代樸學傳統而有所創新。其"總法則"四要義深得【周易】"觀象繫辭"之本,將爻位陰陽(【繫辭】"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與卦變體例(【彖傳】"剛柔往來"說)統攝於嚴密邏輯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對互卦體系的重新梳理,使【左傳】筮例中"互體不見經"的難題獲得新解,此乃超越漢宋諸儒之處。

二、文化守正與學術開新
面對近代"經學解體"的學術困境(皮錫瑞【經學歷史】所謂"經學極盛而將衰"),李氏著作體現"返本開新"的學術路徑。其以考古發現證【說卦傳】源流(如數字卦與卦象對應),用訓詁學釐清關鍵概念(如"元亨利貞"四德說的文字本義),這種"以小學通經學"的方法,正是對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精神的當代延續。方老所言"十八般武藝"的比喻,恰說明跨學科研究對經學重建的必要性。

三、士人精神的現代轉型
從方老"夜讀周易"的記述中,可見傳統"通經致用"精神在當代的延續。這種治學態度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象傳)的修為傳統。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經學研究已突破"尊經崇聖"的舊範式,轉向"經典詮釋學"的新維度。李著將經學智慧轉化為現代人可理解的知識體系,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道(【繫辭】語)重新煥發生命力。

結語:
【周易】研究在當代的復興,絕非簡單的文化懷舊,而是傳統學術範式與現代研究方法對話的必然結果。方老與李守力先生的學術實踐啟示我們:經學的生命力在於持續的解釋與重構。這種"守先待後"(張之洞語)的學術態度,正是中華道統得以綿延三千年的根本所在。讀者若欲深入,可參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四卷對當代易學的論述,以及劉大鈞先生近年關於"出土易學文獻"的研究成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