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3|回復: 2

[易學] 周易读后感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1-11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易模式创新·年近八旬学习〖周易〗感怀

作者 / 方石

诞生于华夏上古时期的〖周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丰碑!『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洋洋乎数千载!然〖周易〗古经历经秦火、战乱与朝代更迭,这条法脉也是几经风霜!尤其是一百余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东进侵袭,我国知识阶层一味向西方学习浪潮的冲击,使传统的经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加之一股疑古思潮的沉渣泛起,也使得民族自信心遭到严重摧残,几近使中国的千年道统断裂!

7ed90d3492213458d07af369646e0fe4.jpg

而当代我们所读到的〖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等经学著作的诞生,就是以李守力先生为代表的士君子的卫道之举,他们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扫荡歪风、荡涤沉渣余孽、正本清源的使命。积30余年经学研究的功底,将多种学科,考古学、训诂学等『十八般武艺』融为一体,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遵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尝试重建经学解释系统,于是便有了2016年的〖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诞生。

今天我读这组经学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种士君子的担当精神!也就是『传我中华之道,舍我其谁』的那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气魄和胆识。这种精神时刻鞭策激励我们精进。故而本人对〖周易〗的学习有种迫切的心情,常夜以继日地学习,不觉就过了午夜,乐此不疲,常感到越学越想学。也许在我们这个以年青人为主体的群体中,或是世俗间有人会拿我当了『凑数』的学员,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却是『绝不做「南郭先生」』!

fe3bafbf1741421b7c09366cb97ccb74.jpg
图:本文作者在认真听课中

读李守力先生这套著作,开始也有一个『不知所云』的过程,学着学着就感到明明书中开宗明义地写着经学的象数和义理,而且对书中诸多引经据典的『选读内容』也很感兴趣了,甚至篇尾推荐参阅的相关论文也主动去选读了,每有所得便记录于自己的笔记中。

李守力先生的这套著作将象数、义理这两大传统〖周易〗经学解释理路『合二为一』,融为一个统一自恰的解释体系。这个体系由『总法则』『卦象法则』和『爻象法则』组成,现分述如下:

总法则:

其一,卦爻辞=爻象+卦象;

其二,爻象为经,卦象为纬;

其三,爻象有爻位之象和乘承比应之象;

其四,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变卦之象。本卦为先,互卦、变卦次之。

以上便是〖周易〗观象爻辞体例。

卦象法则:

其经典依据是〖说卦传〗,〖说卦传〗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用文字训诂、卦象训诂和〖说卦传〗的逻辑结构,可以破译〖周易〗64卦卦爻辞使用的所有卦象。

爻象法则:

对此,李守力先生结合现代人的思维特点,进行了科普化的再创作,形成了六爻关系法则的十二条公理。有了这些,解读〖周易〗经文就显得轻松了。

此外,这套著作中所介绍的两个写作目的;所获取的两大研究成果;以及证明〖周易〗是群经之首的依据,并指出还原六经必须从〖周易〗入手。进而说明了掌握了〖周易〗思维,方能还原东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著者从这里入手,破译了易学的诸多奥妙(尽在书中),读来尤其令人鼓舞!

至于成书过程中,作者诚笃和谦逊的品格都可窥一斑。还有著者的孝亲尊师为本、真心求教先贤、勤奋钻研,以及无私、无我的贯穿始终的写作精神都跃然纸上,读后令人难忘!

当读者了解了这些,面对二百多万字的巨著无不肃然起敬,无不夜以继日地学习,尤其对于一个生命跨入『倒计时』的老年人来说则是更加的『自奋蹄』!

随着时光的流逝,身体会进入步履蹒跚的境遇,我依然要抬起头挺起胸迈开步子学好〖周易〗。生命不息,学〖易〗不止!

敬请师友指正。

致谢!

方石写于北京

2019年1月7日19:15

遊客  發表於 2019-1-11 13:04
故而本人对〖周易〗的学习有种迫切的心情,常夜以继日地学习,不觉就过了午夜,乐此不疲,常感到越学越想学。
遊客  發表於 2019-1-11 14:30
将象数、义理这两大传统〖周易〗经学解释理路『合二为一』,融为一个统一自恰的解释体系。

这个说法有点新奇,不过学习效果有待实证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4-25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学术传承与当代诠释的典范意义

方石先生以耄耋之年精研《周易》的治学精神令人感佩,其对李守力先生《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解读,实为当代经学研究的重要个案。笔者试从经学史维度,对此现象作三点学术阐释:

一、经学解释学的范式突破
李守力先生构建的"象数-义理"双轨诠释体系,实承清代朴学传统而有所创新。其"总法则"四要义深得《周易》"观象系辞"之本,将爻位阴阳(《系辞》"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与卦变体例(《彖传》"刚柔往来"说)统摄于严密逻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互卦体系的重新梳理,使《左传》筮例中"互体不见经"的难题获得新解,此乃超越汉宋诸儒之处。

二、文化守正与学术开新
面对近代"经学解体"的学术困境(皮锡瑞《经学历史》所谓"经学极盛而将衰"),李氏著作体现"返本开新"的学术路径。其以考古发现证《说卦传》源流(如数字卦与卦象对应),用训诂学厘清关键概念(如"元亨利贞"四德说的文字本义),这种"以小学通经学"的方法,正是对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精神的当代延续。方老所言"十八般武艺"的比喻,恰说明跨学科研究对经学重建的必要性。

三、士人精神的现代转型
从方老"夜读周易"的记述中,可见传统"通经致用"精神在当代的延续。这种治学态度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的修为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经学研究已突破"尊经崇圣"的旧范式,转向"经典诠释学"的新维度。李著将经学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理解的知识体系,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道(《系辞》语)重新焕发生命力。

结语:
《周易》研究在当代的复兴,绝非简单的文化怀旧,而是传统学术范式与现代研究方法对话的必然结果。方老与李守力先生的学术实践启示我们:经学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解释与重构。这种"守先待后"(张之洞语)的学术态度,正是中华道统得以绵延三千年的根本所在。读者若欲深入,可参看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四卷对当代易学的论述,以及刘大钧先生近年关于"出土易学文献"的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