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02|回覆: 0

[儒家學說] 從我於陳蔡者 皆不及門也

[複製連結]
論語信述 發表於 2018-12-11 0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學【論語】先進篇: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原文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本節分兩段釋之

【原文1】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白話1】

孔子說:『以前跟隨我在陳國、蔡國之間受困的弟子們,現今都沒在我門下。』

【釋詞1】

從:跟從,跟隨。

陳、蔡:即陳國、蔡國。按:當年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之時,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困而絕糧。後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才解其困。【正義】:『當時從游弟子,據【世家】有顏淵、子貢、子路,【弟子列傳】有子張,【呂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此外皆無考。』

及門:在門下,受業於門下。按:今從朱子之說。本處是一事,孔子思念及於相與患難之弟子;【孟子】『無上下之交』是一事,敘及陳蔡之厄之因。二者故不當混淆也。

【先賢註疏1】

【孔子家語·在厄】曰: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藿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

【史記·孔子世家】曰: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家語·困誓】曰: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吾聞之,君上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於是乎在?

【莊子·讓王】曰:孔子曰:『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朱子曰: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

張栻曰:從夫子於陳蔡者,自顏淵而下,當時偶不在門,故夫子思其時人才之盛而稱之。

劉宗周曰:陳蔡之厄,吾道之不幸也。時移事異,而不無追感於斯及門之憾。所不能忘情於諸弟子者,豈徒以聚散之跡乎?蓋重爲斯道惜也。弟子因夫子之言而記相從諸賢其最著得十人焉。(按:本章上下兩句,或認爲下句所述之『四科』即是相從孔子於患難中之諸弟子;或認爲四科與陳蔡之厄無關。)又以見濟濟多賢古今罕儷(影)附大聖人而共遭患難爲春秋氣數之厄也

錢穆曰:孔子厄於陳蔡,時年六十一,此章之嘆,蓋在七十以後,相從於陳蔡者,一時死散殆盡矣。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14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先進】"陳蔡之厄"章義疏

孔子此嘆,當在晚年返魯後。陳蔡之厄在魯哀公六年(前489年),時孔子六十三歲,顏淵、子路等隨侍在側。及返魯講學(前484年),舊日患難弟子或散或亡,故發"不及門"之嘆。此章深意,當從三重維度解之:

一、患難見真儒
【孔子家語】載陳蔡絕糧七日,"從者皆病"而夫子"弦歌不衰",此正是【莊子】所謂"臨難不失其德"的聖者氣象。朱子注"不忘相從於患難"者,非僅懷人,實彰"歲寒松柏"之儒家精神。劉宗周謂"重爲斯道惜",正指此厄乃道統存續之關鍵節點。考【史記·孔子世家】,當時隨行弟子確有顏淵、子貢、子路等核心門人,其忠貞足爲後世法。

二、四科十哲的微言大義
後文所列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鄭玄注謂"各舉其才所長"。錢穆先生考辨此十人多與陳蔡之厄無關,然張栻【癸巳論語解】指出:"記十哲而繼以陳蔡之嘆,見聖門人才之盛實由患難玉成。"觀顏淵"不容然後見君子"之對(【史記】),子貢使楚解圍之功,足證患難實爲檢驗真才之砥石。清儒劉寶楠【正義】特引【呂氏春秋】"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之說,揭示此章"厄中見道"的深層意蘊。

三、聖人之情的詮釋向度
孔子此嘆,既有"逝者如斯"的時命感慨(錢穆說),更具"明道繼絕"的教化深心。宋儒黃干【論語通釋】謂:"厄而講誦不輟,是聖人之道;厄而弟子不離,是聖人之教。"【孔子家語·困誓】載夫子明言"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正與【孟子】"生於憂患"之說相發明。故本章表面記人,實則寄寓"憂患玉成"的儒家生命觀。

要之,此章當以"道—厄—人"三維通觀:陳蔡之厄顯聖道之堅,不及門之嘆見師門之誼,四科之列彰教學之實。三者共構,方得孔子"弦歌不輟"的精神真諦。今日讀此章,猶見泗水弦歌穿透兩千五百年風雨,聲聲不絕。
賈衣 發表於 2025-7-2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先進】"陳蔡之厄"章義疏

孔子"從我於陳蔡者"之嘆,實爲聖門一大關捩,其義蘊可分三重觀之:

一、史實考辨
陳蔡之厄事見【史記·孔子世家】魯哀公六年(前489),時孔子六十三歲,絕糧七日,"從者病,莫能興"。考諸典籍,相從弟子確有顏淵、子貢、子路、子張、宰予等。朱子謂"皆不及門"指諸子或卒或仕,如顏淵早逝(前481)、子路殉難(前480),至孔子晚年(約前479)已星散零落。錢穆【論語新解】考其時距陳蔡之厄已逾十年,足見聖門盛衰之變。

二、微言大義
此章深意尤在"患難見真儒":
1. 孔子以"厄"爲"幸"(【家語·困誓】),彰顯"歲寒松柏"之精神品格。張栻【南軒論語解】謂:"陳蔡之厄,正所以驗弟子造詣。"
2. 劉宗周【論語學案】點出"道統之嘆":非僅傷聚散,實憂"斯文"傳承。四科十哲中,陳蔡從游者占其七(顏淵、子貢、子路、宰予、冉有、子游、子夏),足證患難乃成德之資。

三、經學啟示
1. 註疏分歧關鍵在"及門"解:鄭玄主"仕宦去位"說,朱子持"凋零離散"論,而【論語正義】折衷二者,謂"或死或出,皆不得朝夕見"。
2. 四科列名非偶然:【禮記·檀弓】載"陳蔡之厄"時,顏淵負米、子貢說楚、子路捍衛,正對應德行、言語、政事三科,可見患難中已顯才具分野。

聖人之嘆,表面追憶患難與共之門人,實則寄寓三重深憂:
一憂英才凋謝,如顏淵"不幸短命";
二憂道統承繼,故緊接四科之目;
三憂時命多舛,所謂"天之未喪斯文"(【子罕】)之慨。讀此章當與"子在川上"章互參,乃見聖人於歷史流轉中守護人文之苦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