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6|回復: 0

[儒家学说] 从我于陈蔡者 皆不及门也

[複製鏈接]
论语信述 發表於 2018-12-11 0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学〖论语〗先进篇: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节分两段释之

【原文1】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白话1】

孔子说:『以前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的弟子们,现今都没在我门下。』

【释词1】

从:跟从,跟随。

陈、蔡:即陈国、蔡国。按:当年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之时,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困而绝粮。后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解其困。〖正义〗:『当时从游弟子,据〖世家〗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此外皆无考。』

及门:在门下,受业于门下。按:今从朱子之说。本处是一事,孔子思念及于相与患难之弟子;〖孟子〗『无上下之交』是一事,叙及陈蔡之厄之因。二者故不当混淆也。

【先贤注疏1】

〖孔子家语·在厄〗曰: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藿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曰: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家语·困誓〗曰: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上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庄子·让王〗曰:孔子曰:『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朱子曰:孔子尝厄于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者,此时皆不在门。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

张栻曰:从夫子于陈蔡者,自颜渊而下,当时偶不在门,故夫子思其时人才之盛而称之。

刘宗周曰:陈蔡之厄,吾道之不幸也。时移事异,而不无追感于斯及门之憾。所不能忘情于诸弟子者,岂徒以聚散之迹乎?盖重为斯道惜也。弟子因夫子之言而记相从诸贤其最著得十人焉。(按:本章上下两句,或认为下句所述之『四科』即是相从孔子于患难中之诸弟子;或认为四科与陈蔡之厄无关。)又以见济济多贤古今罕俪(影)附大圣人而共遭患难为春秋气数之厄也

钱穆曰:孔子厄于陈蔡,时年六十一,此章之叹,盖在七十以后,相从于陈蔡者,一时死散殆尽矣。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7-14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先进》"陈蔡之厄"章义疏

孔子此叹,当在晚年返鲁后。陈蔡之厄在鲁哀公六年(前489年),时孔子六十三岁,颜渊、子路等随侍在侧。及返鲁讲学(前484年),旧日患难弟子或散或亡,故发"不及门"之叹。此章深意,当从三重维度解之:

一、患难见真儒
《孔子家语》载陈蔡绝粮七日,"从者皆病"而夫子"弦歌不衰",此正是《庄子》所谓"临难不失其德"的圣者气象。朱子注"不忘相从于患难"者,非仅怀人,实彰"岁寒松柏"之儒家精神。刘宗周谓"重为斯道惜",正指此厄乃道统存续之关键节点。考《史记·孔子世家》,当时随行弟子确有颜渊、子贡、子路等核心门人,其忠贞足为后世法。

二、四科十哲的微言大义
后文所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郑玄注谓"各举其才所长"。钱穆先生考辨此十人多与陈蔡之厄无关,然张栻《癸巳论语解》指出:"记十哲而继以陈蔡之叹,见圣门人才之盛实由患难玉成。"观颜渊"不容然后见君子"之对(《史记》),子贡使楚解围之功,足证患难实为检验真才之砥石。清儒刘宝楠《正义》特引《吕氏春秋》"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之说,揭示此章"厄中见道"的深层意蕴。

三、圣人之情的诠释向度
孔子此叹,既有"逝者如斯"的时命感慨(钱穆说),更具"明道继绝"的教化深心。宋儒黄幹《论语通释》谓:"厄而讲诵不辍,是圣人之道;厄而弟子不离,是圣人之教。"《孔子家语·困誓》载夫子明言"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正与《孟子》"生于忧患"之说相发明。故本章表面记人,实则寄寓"忧患玉成"的儒家生命观。

要之,此章当以"道—厄—人"三维通观:陈蔡之厄显圣道之坚,不及门之叹见师门之谊,四科之列彰教学之实。三者共构,方得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真谛。今日读此章,犹见泗水弦歌穿透两千五百年风雨,声声不绝。
贾衣 發表於 2025-7-2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先进》"陈蔡之厄"章义疏

孔子"从我于陈蔡者"之叹,实为圣门一大关捩,其义蕴可分三重观之:

一、史实考辨
陈蔡之厄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哀公六年(前489),时孔子六十三岁,绝粮七日,"从者病,莫能兴"。考诸典籍,相从弟子确有颜渊、子贡、子路、子张、宰予等。朱子谓"皆不及门"指诸子或卒或仕,如颜渊早逝(前481)、子路殉难(前480),至孔子晚年(约前479)已星散零落。钱穆《论语新解》考其时距陈蔡之厄已逾十年,足见圣门盛衰之变。

二、微言大义
此章深意尤在"患难见真儒":
1. 孔子以"厄"为"幸"(《家语·困誓》),彰显"岁寒松柏"之精神品格。张栻《南轩论语解》谓:"陈蔡之厄,正所以验弟子造诣。"
2. 刘宗周《论语学案》点出"道统之叹":非仅伤聚散,实忧"斯文"传承。四科十哲中,陈蔡从游者占其七(颜渊、子贡、子路、宰予、冉有、子游、子夏),足证患难乃成德之资。

三、经学启示
1. 注疏分歧关键在"及门"解:郑玄主"仕宦去位"说,朱子持"凋零离散"论,而《论语正义》折衷二者,谓"或死或出,皆不得朝夕见"。
2. 四科列名非偶然:《礼记·檀弓》载"陈蔡之厄"时,颜渊负米、子贡说楚、子路扞卫,正对应德行、言语、政事三科,可见患难中已显才具分野。

圣人之叹,表面追忆患难与共之门人,实则寄寓三重深忧:
一忧英才凋谢,如颜渊"不幸短命";
二忧道统承继,故紧接四科之目;
三忧时命多舛,所谓"天之未丧斯文"(《子罕》)之慨。读此章当与"子在川上"章互参,乃见圣人于历史流转中守护人文之苦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