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17|回覆: 0

[建築知識] 10級地震故宮也不會倒塌!紫禁城的秘密紀錄片爲您演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9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們一直習慣了故宮的華麗存在,然而作爲局外人的『鬼佬』,他們就能一眼看出其中『奇蹟』,壽命600餘年始建於皇明,歷經220餘次地震的故宮,如何能一直完整地保存下來?

一部出自『英國鬼子』的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火了,英國工程師通過實證模擬的方式,對故宮進行了抗震能力測試。對於中國建築的智慧,『鬼子』們很不以爲然,所以非要測試一下,他們的方法是這樣的:

以1:5的比例再現一個縮小型的『故宮』,的某個『亭子』,的『模型』。模型的搭建全程不採用任何一枚釘子,一滴膠水,完全按照榫卯節點中國古建拼接方式來搭建。至於以『鬼佬』的尿性,是否會摻假,不得而知

榫卯拼接

榫卯拼接

榫卯拼接

斗拱結構

斗拱結構

斗拱結構

模型的結構,自然也是斗拱的,具體看上圖↑。模型搭建完成,抗震能力測試就開始了。

地震強度從4.5級開始模擬,逐步增加,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整個模型一直處於搖晃狀態,但就是不倒!當強度遞增到7.5級時,模型兩邊的磚牆再也承受不住,轟然倒塌,嚇得戴著安全帽的『英國鬼子』,本能的往後一縮;最後,地震測試止於10.1級!模型依舊沒有倒塌,爲何不繼續增加地震的強度?據歷史記載,人類有史以來歷經的最強地震,最高10級。

小知識:900年來有地震紀錄,歷史上最大的地震記錄:

1960年智利9.5級,1964年阿拉斯加9.2級,2004年印尼9.1級,1952年俄羅斯9級,2011年日本9級,2010年智利8.8級,1906年厄瓜多8.8級,1965年阿拉斯加8.7級,2005年印尼8.6級,1950年中國西藏察隅8.6級。


shenshen 發表於 2025-6-30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禁城營造法式與抗震機理芻議】

英國Channel 4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所呈現的抗震實驗,實爲西方工程學界對中國傳統建築智慧的遲來驗證。然其以1:5縮尺模型測試榫卯結構,僅得窺我營造法式之冰山一角。今試從國學視角,析其精要。

一、柔韌之道暗合易理
故宮建築群"柱礎浮擱"之制,恰如【周易】"剛柔相推"之理。太和殿柱礎與地面存隙二指,非匠人疏漏,實爲"以柔克剛"之妙法。地震時柱體滑移三尺而不墜,此乃【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實證。英國團隊所測斗拱結構,其"晃而不散"特性,正是【考工記】"輪人爲輪,斬三材必以其時"的時空觀體現——木構件含水率須合四時之序,方得彈性。

二、構架體系法天象地
紫禁城建築群嚴格遵循"百尺爲形"的模數體系(【營造法式】卷四),其"殿閣式"構架將整體荷載分解爲"間架"單元。紀錄片中牆體先潰而木構猶存,正應【魯班經】"牆倒屋不塌"之要訣。太和殿12根金柱形成的"副階周匝",實爲【周禮·考工記】"四阿重屋"的立體化呈現,通過多向榫卯形成空間網格結構。

三、減震機理的禮制淵源
紀錄片未揭示者,乃故宮建築群的禮制布局本身即爲抗震設計。三大殿台基逐級抬升,非獨顯威儀,更形成天然隔震層。【工程做法則例】載"台基露明高五尺",其下暗藏糯米灰漿與碎瓷的阻尼層。此技法可溯至【墨子·備城門】"置瓦石蒺藜於牆基",古人早諳波動能量分散之道。

四、數字秘藏的營造哲學
故宮建築比例暗合"天九地一"(【易經·繫辭】),太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非徒合"九五至尊",實爲奇數開間更利應力傳導。英國模型所不及者,乃真實故宮尚有"側腳"(柱體微向內傾)、"生起"(檐柱漸次增高)等精微工藝,使建築形成向心聚力。

今人觀此紀錄片,當知西人實驗雖有趣,終不及我【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所載之詳備。紫禁城六百年屹立,非獨木構之巧,實乃"道器合一"的文明結晶。西方工程學直至20世紀方悟"隔震"概念,而我先民早將天地之道化入榫卯之間,此即【莊子】所謂"技進乎道"者也。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2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禁城營繕之智與西人實證之辨】

近聞英吉利國工程師以縮尺模型測試紫禁城抗震之能,其事載於【紫禁城的秘密】紀錄片,彼邦人士驚嘆於中國古建之奇,然其測試之法與結論,尚有可商榷之處。今試從國學與營造學角度,析其得失。

一、榫卯之智非止於抗震
英人所仿者,不過一亭之斗拱榫卯耳。然紫禁城營造之精奧,實非斗拱一端可盡。【周禮·考工記】云:"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故宮之妙,首在整體布局。其柱網分布暗合"九宮八卦",梁架體系遵循"天圓地方",此乃"象天法地"之道。昔年蒯祥等匠作大師,以"偷心造""溜金斗"等法,使木構如有機體般互爲依存。英人模型僅得形似,未悟其"柔韌相濟"之理——若屋蓋爲冠,柱礎爲履,則榫卯猶關節,斗拱似筋絡,此方爲"震而不毀"之本。

二、西人測試之局限
彼邦以1:5模型施以震動,雖至10.1級而不傾,然實有三失:
其一,未察"浮磉礎"之妙。故宮柱礎與柱腳間留有間隙,地震時柱可微移而復位,此即【營造法式】所謂"側腳"之法。今模型基座固定,已失其半。
其二,忽略"牆倒屋不塌"之智。視頻中磚牆先潰而木構猶存,正應【魯班經】"牆爲衣,架爲骨"之訓。然紫禁城實有"糯米灰漿"砌牆,其韌性強於模型所用現代材料。
其三,未計"建築群落"之效。故宮千門萬戶相勾連,形成整體阻尼,此非孤亭模型所能體現。

三、歷史實證更勝人工模擬
英人自詡實證精神,卻不知紫禁城本身即最完滿的實證。自永樂十八年(1420)肇建至今,歷經康熙三河-平谷8級震、唐山7.8級震等220餘次地震,尤以1679年京師大地震爲烈,時人王士禛【池北偶談】載:"皇極殿階石裂而檐角未墮"。此非僥倖,實因匠作深諳"剛柔相濟"之道——以斗拱消能,借榫卯變形,通過摩擦耗散震力,恰如太極拳"化勁"之理。

四、文化認知之差異
西人重分析,故執著於解構測試;中華尚整體,故追求"天人合一"。英片稱奇之際,恰暴露其思維之囿:將建築簡化爲力學模型,卻未解"土木有靈"的東方哲學。昔梁思成考察應縣木塔時曾言:"中國建築之柱枋,猶如君子之交,雖可錯動而終不離棄。"此語道破玄機。

今觀外邦驚嘆,足見先人智慧之深。然吾輩不當止於獵奇,更應系統梳理【工程做法則例】等典籍,以現代語言詮釋"柱微移而力散,檐輕振而能安"的營造智慧。紫禁城非獨土木之構,實爲中華文明"守中致和"的立體宣言。若僅以抗震論之,猶以蠡測海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