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0|回復: 2

[論史]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7-1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北宋定窑孩儿枕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上面这张图片,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号称九大镇国之宝。小编看到这张图时就觉得奇怪:我泱泱大国,绫罗丝绸、棉麻丝绢,缺了哪样?非要睡这种又硬又冷的枕头,不怕把脖子睡断吗?古人为何这么自虐呢?

硬枕是古人床上标配吗?

网上有帖说,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为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它又叫警枕,和悬梁刺股差不多的意思。

其实,硬枕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该有了。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出自〖诗经陈风泽陂〗,从枕的造字上看,最初做枕头的材料就多为木头,〖说文解字〗的解释也认为如此。

考古学家曾在河南信阳发掘一座战国楚墓,里面有个竹枕;玉枕、石枕、铜枕,陆续发现于汉代之后;隋唐之后又有了陶瓷枕。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五牛铜枕

硬枕是陪葬品还是生活品?

这些枕头多发现于贵族墓中,古人认为玉器通灵,一般用在礼仪、祭祀、陪葬,生活上是不太会用玉枕的,那剩下的石枕、瓷枕、铜枕是陪葬品还就是日常家居的生活品呢?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的第87号瓷枕上,枕面中央刻有: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金磁州窑八角形枕

月上群峰,藤床石枕,清风徐来,一幅优哉游哉小日子写照。

辛弃疾也睡过硬枕,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一个冷字,说出了睡在竹枕上的惬意。

古代硬枕都有什么功能?

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虎枕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而这种硬的枕头,也不是后脑勺放在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还有种说法,这种枕头还有利于健康。有一种说法是无忧四寸长寿三寸,所以高枕无忧的枕头就是12公分,长寿的枕头就是9公分左右。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睡觉为何如此自虐?

瓷枕

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枕头虽然不舒服,还是有好处的,垫了这个硬枕头,颈椎会更加前驱,这样的前驱,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不过侧躺的话就没什么用了,而且九公分的高度在矫正颈椎弧度方面比十二公分的更好,所以长寿三寸的说法也很科学。

原标题:古代枕头又硬又冷 古人为何如此自虐

邓帛 發表於 2025-7-19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枕之用:形制、功能与文化意涵考辨》

今人观故宫所藏定窑孩儿枕,每生"古人自虐"之叹,此实昧于器物演变之理也。古枕之制,肇端于"枕"字本义,《说文》云:"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考古所见战国竹枕、汉代玉枕、唐宋瓷枕,皆非殉葬明器,实为生活实用之具。试析其理,可得三昧。

一曰"物理之用"。瓷枕形制暗合养生之道,《老老恒言》载:"枕高以侧卧恰与肩平为宜"。实测宋瓷枕高约12-15厘米,恰合颈椎生理曲度。李时珍《本草纲目》详录"明目枕"诸方,以磁石、菊花等入枕,取其清凉明目之效。辛稼轩"枕簟溪堂冷欲秋"之咏,正状瓷枕消暑之功。今人但见其"硬",不知盛夏时节,此物较之锦缎软枕,反得"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之妙。

二曰"礼制之需"。古人束发为髻,瓷枕弧面设计可护髻不散。《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宋画《槐荫消夏图》所示,卧者皆以颈就枕,后脑悬空,既保发式齐整,又得血脉通畅。此与今人全首陷枕之态迥异,实为适应冠冕文化的智慧创造。

三曰"心性之养"。警枕典故非虚,《资治通鉴》载司马光"圆木为枕,寐熟辄欹",此乃士人励学之具。然考《诗经·陈风》"辗转伏枕",早见忧思托物之象。瓷枕题诗"峰前明月照藤床",金代三彩枕多书"清风"铭文,皆寄高卧林泉之志。硬枕之质,恰成文人砥砺心性的物质载体。

至若"高枕无忧"之说,《黄帝内经》已有"起居有常"之训。马王堆汉墓《导引图》绘枕具使用姿势,可知古人深谙寝具与健康的关系。今人以现代舒适度衡量古物,犹以今律古之弊也。观大英博物馆藏唐代绞胎枕、日本正仓院藏青瓷枕,可知硬枕实为东亚共同的生活智慧。

要之,古枕之制,融实用、礼制、养生于一器,非但不"自虐",反见古人"格物致知"的生存智慧。今人若能超越物质表象,体会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则孩儿枕上酣卧的婴孩笑容,或可解作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会心一笑。
顾查卒 發表於 2025-7-22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枕之用:礼制、养生与器物文明的辩证》

古人寝具之设,向非徒求安卧而已,实融礼制、养生、工艺于一体。今人观定窑孩儿枕而疑其"自虐",恰是古今生活方式异趣之表征,不可不辨。

一、硬枕源流与礼制象征
《说文》释"枕"为"卧所荐首者,从木",考古所见战国竹枕、汉代玉枕、唐代瓷枕,皆印证硬枕为华夏寝具正统。西周《诗经》"辗转伏枕"之载,更明其制早具。贵族墓葬多出珍材所制枕具,非独为陪葬明器,实因"玉枕通灵"之说。《周礼》载"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其中"笫"即指硬质卧具,可见其用乃礼制等级之体现。南越王墓瓷枕铭文"窗内清风生石枕",正昭示其为日常生活雅器。

二、养生之道与科学机理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明目枕"以决明子、菊花等入药,与瓷、玉之枕共承"清火安神"之效。古人虽未明言导热原理,然"枕簟溪堂冷欲秋"(辛弃疾词)之体悟,暗合现代睡眠科学:硬质枕具导热系数高于织物,能速降头部温度约2-3℃。其"颈枕非脑枕"之用式,既可护髻(《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复符合颈椎自然曲度,此即"无忧四寸"养生说之实证。

三、科举警枕说的考辨
警枕之制确载于《资治通鉴》记司马光"圆木为枕",然此特例不可概全。考古所见战国至宋瓷枕,多呈弧形曲面,与警枕之圆柱形制迥异。定窑孩儿枕等器物高度多在9-15厘米间,恰合《老老恒言》"侧卧恰与肩平"之论,足证其主要功能仍在养生而非警醒。科举寒士用枕,实为硬枕文化之支流,非其本源。

四、器物美学与生活哲学
磁州窑枕绘山水、虎枕取辟邪之象,皆显"器以载道"之思。苏轼"玉枕冰寒消暑气"之咏,非言苦修,实抒闲适。古人夏用瓷枕、冬覆软巾(见《长物志》"冬月以毯覆枕"),本具季节调适之智。硬枕之存,恰是"寝不尸"(《论语》)礼教与"顺应四时"(《黄帝内经》)养生观的物质载体。

要之,古枕之"硬",非虐己而为调身;其"冷",非受罪实为养生。今人以席梦思标准度古人,犹以咖啡品评茶道,皆失其本真。器物之变,折射文明之迁,然华夏起居智慧中"天人合一"之旨,至今犹可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