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69|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吳玉如·今人一捉毛錐,便想出人頭地!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玉如

吳先生名家碌,字玉如,中年號茂林居士,晚署迂叟。是我國著名學者、書家。畢生作育人才,曾任天津南開大學教席、津沽大學文學系主任。1898年生於南京,1 982,年逝世於天津。一生幾經戰亂,顛沛流離,然潔身自好,為人所重。

論技法

有問行書若何始可入化境,告之曰:行書當然以晉人擅長,而二王稱極則。從探究竟,懷仁集【聖教】,洵為有功。至世傳右軍墨跡,非唐臨則鈎填。唐顏魯公行書出大令,磅礴之氣,古今希有。北海以二王、六朝之筆為行楷,亦是獨創。褚虞秀拔,時有小疵。宋以海岳之高,仍時有齊氣。元鮮于與趙皆有可觀,明文與祝皆有紹述之姿,文少變化,而祝間不醇,斯數人者皆不能限之朝代以稱也。習行書融此諸家於腕底,亦可以號能行書矣。

習行草『金錢聖教』與【蘭亭】為必經之階。近世元明兩代墨跡印珂鑼版者甚多,由之尋唐晉門徑最當。略如故宮所出鮮于伯機寫杜詩,明文衡山行草諸帖。文之書有石印本多種,亦大可玩味。文書雖少變化,然極矩蠖之美。他如故宮出之孫過庭【書譜】亦當悉心讀過,不獨可知草法,其文辭亦至美也。

525c061991764c0c241f7ac987507147.jpg

770688034bead2ceb723ce5561ed9f83.jpg

c65b1bab5c8bae1f09b0b50034e51c75.jpg

吳玉如【臨樂毅論】小楷 1931年作

作書要無論為隸,為楷,為行或草,必筆筆不苟。即一小點或一小轉折處亦不宜輕易放過。必使來蹤去跡,方圓長短。毫無拖泥帶水,浮,略,腫,率各病。持之久遠,然後可進而言神韻。初步潦草,終身無臻化境之日也。

如欲習行草,能將【元略】入門,庶可得三昧。驟聞之似不能解,實則非故欲駭言。因六朝無間南北,精書者皆然,化=王行草之法入楷則,能得其理。則從之尋行草之源,雖【蘭亭】多本,甚至【懷仁集聖教】各本,不得洽心之導,而於是翻可得金針。

57d885bc1e062b6660f77dbf77d4bc18.jpg

吳玉如【行書朝夕於斯橫幅】

有問習書如何選紙落墨,答曰:書為六藝之一,嘉書懸諸壁上,饜目娛心,其美無窮。大字則見屋漏痕,以生紙綿薄者為佳。墨注於紙而不光,裝成如城制,近人多不知矣。研墨清水用之稱意,過時則膠沉水浮,屋漏之痕不勻。至於執筆,孫過庭【書譜】云,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執筆太近,腕肘伏案而勢屈。至於小字硬黃紙見雙鈎,又別論也。臨書當以慢為勝。慢比快難,鋪毫墨到,久自見功,輕踢輕跳,弊難言矣。

見得多,臨得多,萃古人之精華,省自家之病痛,積久不懈,神而明之,一臻化境,便超凡入聖,無往不妙到毫顛矣。日篆,日隸,日草,日行,日楷,善書者無不融會而貫通之。不為字匠,不主門戶,吾誠無間矣。

af1b61f2f6de2db729b953f0225e564f.jpg

吳玉如【行書陳與義臨江仙詞扇面】 1969年

臨古人碑帖先須細心玩讀而後臨之,必一筆不苟,甚至點畫之間亦不輕易放過。初寫必求能勻,能慢,先不能慢,後必不能快。鼓努為力是所切忌,終至懸肘時而得丰神,可望登堂入室矣。

學古人書必有自家立腳處,一味着力於形貌,去神態愈遠矣。

臨古人書必先極似,能似得其貌,而後可言得其神。點畫使轉尚無門徑,動言遺貌取神,自欺欺人,此書法之所以不傳也。

作書忌俗與熟,亦忌乖謬潦草,善書者雖筆墨縱橫,點畫狼藉,而一折一絲無不有來蹤去脈,絕無闒茸滓雜之弊。明此而後可與論臨池也。

作字能令心靜,然後氣足神完。一涉匆遽,筆墨皆非矣。小楷以形小,雖毫髮之細,亦須如獅子搏兔,香象渡河之用。明乎是,而後可以言法。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此所以為大忌也。陰陽向背,不惟結構重之,一點一畫亦應有之其中,小道云乎哉!

e0104bafd44111df329e88221d025290.jpg

吳玉如【篆書條幅】 1942年作

偶然欲書,確為一樂。平生最忌情倦手闌,人來乞書,尤難堪者不容少緩,立待將去。當此之時,筆既無神,而錯落不由己。愈恐有失,訛舛繼踵,誠無以自名,殆如昏瞀。事過思之,亦不禁啞然失笑也。吾念嗜書之人,此境亦皆有之。

詩書畫造詣愈深,變化愈大,愈覺無止境。無止境,其樂乃無窮。故可以終身嚮往而無厭。故有止境之事,不能稱為藝也。人生有一藝之擅,精神始有寄。否則愈老,生也愈覺無味矣,長壽為何耶!

進步於不知不覺中,是腳踏實地為學者。

舊紙着墨極如意,若遇有修養人,毫無火氣,溫潤可親。予自束髮,喜研書法,至老不倦。今粗有得,屈指過四十年矣。乃又知一藝之微亦非造次可希。而嗜之初,非有所冀而為之也。有冀而為,即得亦不深矣,其深識諸。

184d6c5a816056edc47d10bdcd69a39b.jpg

吳玉如【楷書毛澤東詩軸】

論今人習書之弊

今人作字率皆劍拔弩張,功夫不到,妄逞險怪,是誠書法之惡道。柔亦不茹,剛亦不吐,能悟斯旨,思過半矣。

吾幼嗜臨池,不為俗說所搖,於今發斑斑白白,稍稍有悟。從吾學者,無不傾筐倒篋以援。蓋懼斯道之不傳也。然無天姿者不能領會。聰穎者又多不肯朝夕與之,作而輒輟,而後知一藝之精之難也。又,不多讀書者,書法亦不能佳。

b8f761cb0517cc16d233ebbebf7a3e38.jpg

吳玉如【草書錄舊作詩軸】 1974年作

今人嗜書法者,動喜云『脫窠臼』。此本是當行語。陳陳相因,固為病痛。然一捉毛錐,便想出人頭地,一鳴驚人而不誤,亦不知其可也。

作字必具繩矩,而後可以示後。必具繩矩,而後始可縱橫而得不亂。今人縱字畫出於無規矩,楷書且不可識,遑論草書乎。

今人求學問不能登峰造極,率病坐一懶字,而尤病在不肯自拯。又有於懶中冀得方便之門,以神其不泥古之明。嗚呼!於此亦可覘世道。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7-22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三要:從吳玉如先生"筆筆不苟"說開去】

吳玉如先生"今人一捉毛錐,便想出人頭地"之嘆,實為針砭時弊的箴言。今試從先生書論中提煉"法度""氣韻""器用"三要,以闡發傳統書學的精微所在。

一、法度當以晉唐為宗
先生謂"行書以晉人擅長,二王稱極則",此乃書學正脈。觀【聖教序】集字,雖非右軍真跡,然懷仁和尚"縮龍成寸"之功,使散落王字得成體系。顏魯公【祭侄稿】以篆籀筆法入行,北海【李思訓碑】融碑帖於一爐,皆證"化王行草之法入楷則"的辯證關係。今人習書多求捷徑,殊不知【蘭亭】【書譜】乃必經之階,正如先生所言:"初步潦草,終身無臻化境。"

二、氣韻貴在涵泳古今
先生論元明諸家尤具隻眼:鮮于樞"膽魄驚人處正在規矩中",文徵明"矩矱之美"勝在法度精嚴。此中啟示在於,神韻非憑空而得,乃"持之久遠"的自然流露。六朝【元略墓誌】楷中含行,恰是"金針度人"的密鑰。今人作書或拘泥形似,或狂怪求變,皆未解"筆筆不苟"實為解放筆墨的前提。

三、器用關乎筆墨相發
先生論紙墨之要,直追古人"絹不如紙,紙不如素"的智慧。"屋漏痕"之喻,非特指線條質感,更暗含生紙滲墨的隨機生趣。今之"墨注於紙而不光",恰與蘇軾"湛湛如小兒目睛"的墨法觀相通。器具雖為末節,然"不知城制"的遺憾,正折射出傳統文人書齋文化的式微。

結語:
吳玉如先生"筆筆不苟"四字,實含三重境界:初求點畫精嚴,再追氣脈貫通,終得心手相忘。今人若解"出人頭地"當在"字內功夫",而非虛名浮利,則庶幾可窺書道堂奧。書藝雖小技,然"毫無拖泥帶水"的修為,何嘗不是修身立品的寫照?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7-23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札記】吳玉如先生書學精義闡微

吳玉如先生"今人一捉毛錐,便想出人頭地"之論,實為針砭時弊的振聾發聵之言。此語道破近世書壇浮躁之氣,與先生畢生倡導的"筆筆不苟"書學理念形成鮮明對照。今試就先生書論要義,分三端述之:

一、取法乎上的師古之道
先生論行書以晉人為宗,尤重二王法乳,此正合孫過庭"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之旨。其推崇【懷仁集王聖教序】為"有功"者,蓋因唐人集字尚存晉人風骨,較後世輾轉摹刻者更近真貌。論及唐宋諸家,先生獨具慧眼:顏魯公"磅礴之氣"源自大令而別開生面,李北海"以二王、六朝之筆為行楷"的獨創性,皆揭示出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至若指導後學由元明墨跡上溯唐晉,尤見先生"借徑近世以窺上古"的教學智慧。

二、技進乎道的修為要訣
先生【臨樂毅論】小楷可見"筆筆不苟"的實踐典範。其強調點畫"來蹤去跡"須分明,實本於歐陽詢【八訣】"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的用筆古訓。所謂"浮略腫率"四病,恰與包世臣【藝舟雙楫】論"中實"之說相發明。至若"初步潦草,終身無臻化境"的警示,更與朱履貞【書學捷要】"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的訓誡一脈相承。先生特舉【元略墓誌】為行草入門蹊徑,乃因六朝碑版暗含二王筆法真傳,此誠發前人所未發。

三、器道相生的審美境界
論紙墨之選,先生重"屋漏痕"自然之趣,與董其昌"字須熟後生"的審美追求深相契合。其謂"墨注於紙而不光"者,暗合蔡邕【九勢】"澀勢"之法。至若"裝成如城制"的裝池古法,尤見先生對傳統工藝的執着守護。這種對物質載體的考究,正是中國書法"器以載道"傳統的生動體現。

先生書論之價值,在於將技法錘鍊提升為心性修養。當今書壇或炫奇斗怪,或泥古不化,皆因未解"持之久遠,然後可進而言神韻"的真諦。昔人云"書者,如也",先生畢生踐行的,正是以筆墨見人格的士大夫精神。後學若能從"筆筆不苟"處着力,庶幾可免"出人頭地"之妄念,而得"與古為徒"之真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