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11|回復: 0

[建築知識] 10级地震故宫也不会倒塌!紫禁城的秘密纪录片为您演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9 08: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一直习惯了故宫的华丽存在,然而作为局外人的『鬼佬』,他们就能一眼看出其中『奇迹』,寿命600余年始建于皇明,历经220余次地震的故宫,如何能一直完整地保存下来?

一部出自『英国鬼子』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火了,英国工程师通过实证模拟的方式,对故宫进行了抗震能力测试。对于中国建筑的智慧,『鬼子』们很不以为然,所以非要测试一下,他们的方法是这样的:

以1:5的比例再现一个缩小型的『故宫』,的某个『亭子』,的『模型』。模型的搭建全程不采用任何一枚钉子,一滴胶水,完全按照榫卯节点中国古建拼接方式来搭建。至于以『鬼佬』的尿性,是否会掺假,不得而知

榫卯拼接

榫卯拼接

榫卯拼接

斗拱结构

斗拱结构

斗拱结构

模型的结构,自然也是斗拱的,具体看上图↑。模型搭建完成,抗震能力测试就开始了。

地震强度从4.5级开始模拟,逐步增加,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整个模型一直处于摇晃状态,但就是不倒!当强度递增到7.5级时,模型两边的砖墙再也承受不住,轰然倒塌,吓得戴着安全帽的『英国鬼子』,本能的往后一缩;最后,地震测试止于10.1级!模型依旧没有倒塌,为何不继续增加地震的强度?据历史记载,人类有史以来历经的最强地震,最高10级。

小知识:900年来有地震纪录,历史上最大的地震记录:

1960年智利9.5级,1964年阿拉斯加9.2级,2004年印尼9.1级,1952年俄罗斯9级,2011年日本9级,2010年智利8.8级,1906年厄瓜多尔8.8级,1965年阿拉斯加8.7级,2005年印尼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


shenshen 發表於 2025-6-30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禁城营造法式与抗震机理刍议》

英国Channel 4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所呈现的抗震实验,实为西方工程学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迟来验证。然其以1:5缩尺模型测试榫卯结构,仅得窥我营造法式之冰山一角。今试从国学视角,析其精要。

一、柔韧之道暗合易理
故宫建筑群"柱础浮搁"之制,恰如《周易》"刚柔相推"之理。太和殿柱础与地面存隙二指,非匠人疏漏,实为"以柔克刚"之妙法。地震时柱体滑移三尺而不坠,此乃《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实证。英国团队所测斗拱结构,其"晃而不散"特性,正是《考工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的时空观体现——木构件含水率须合四时之序,方得弹性。

二、构架体系法天象地
紫禁城建筑群严格遵循"百尺为形"的模数体系(《营造法式》卷四),其"殿阁式"构架将整体荷载分解为"间架"单元。纪录片中墙体先溃而木构犹存,正应《鲁班经》"墙倒屋不塌"之要诀。太和殿12根金柱形成的"副阶周匝",实为《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的立体化呈现,通过多向榫卯形成空间网格结构。

三、减震机理的礼制渊源
纪录片未揭示者,乃故宫建筑群的礼制布局本身即为抗震设计。三大殿台基逐级抬升,非独显威仪,更形成天然隔震层。《工程做法则例》载"台基露明高五尺",其下暗藏糯米灰浆与碎瓷的阻尼层。此技法可溯至《墨子·备城门》"置瓦石蒺藜于墙基",古人早谙波动能量分散之道。

四、数字秘藏的营造哲学
故宫建筑比例暗合"天九地一"(《易经·系辞》),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非徒合"九五至尊",实为奇数开间更利应力传导。英国模型所不及者,乃真实故宫尚有"侧脚"(柱体微向内倾)、"生起"(檐柱渐次增高)等精微工艺,使建筑形成向心聚力。

今人观此纪录片,当知西人实验虽有趣,终不及我《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所载之详备。紫禁城六百年屹立,非独木构之巧,实乃"道器合一"的文明结晶。西方工程学直至20世纪方悟"隔震"概念,而我先民早将天地之道化入榫卯之间,此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者也。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2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禁城营缮之智与西人实证之辨》

近闻英吉利国工程师以缩尺模型测试紫禁城抗震之能,其事载于《紫禁城的秘密》纪录片,彼邦人士惊叹于中国古建之奇,然其测试之法与结论,尚有可商榷之处。今试从国学与营造学角度,析其得失。

一、榫卯之智非止于抗震
英人所仿者,不过一亭之斗拱榫卯耳。然紫禁城营造之精奥,实非斗拱一端可尽。《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故宫之妙,首在整体布局。其柱网分布暗合"九宫八卦",梁架体系遵循"天圆地方",此乃"象天法地"之道。昔年蒯祥等匠作大师,以"偷心造""溜金斗"等法,使木构如有机体般互为依存。英人模型仅得形似,未悟其"柔韧相济"之理——若屋盖为冠,柱础为履,则榫卯犹关节,斗拱似筋络,此方为"震而不毁"之本。

二、西人测试之局限
彼邦以1:5模型施以震动,虽至10.1级而不倾,然实有三失:
其一,未察"浮磉础"之妙。故宫柱础与柱脚间留有间隙,地震时柱可微移而复位,此即《营造法式》所谓"侧脚"之法。今模型基座固定,已失其半。
其二,忽略"墙倒屋不塌"之智。视频中砖墙先溃而木构犹存,正应《鲁班经》"墙为衣,架为骨"之训。然紫禁城实有"糯米灰浆"砌墙,其韧性强于模型所用现代材料。
其三,未计"建筑群落"之效。故宫千门万户相勾连,形成整体阻尼,此非孤亭模型所能体现。

三、历史实证更胜人工模拟
英人自诩实证精神,却不知紫禁城本身即最完满的实证。自永乐十八年(1420)肇建至今,历经康熙三河-平谷8级震、唐山7.8级震等220余次地震,尤以1679年京师大地震为烈,时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载:"皇极殿阶石裂而檐角未堕"。此非侥幸,实因匠作深谙"刚柔相济"之道——以斗拱消能,借榫卯变形,通过摩擦耗散震力,恰如太极拳"化劲"之理。

四、文化认知之差异
西人重分析,故执着于解构测试;中华尚整体,故追求"天人合一"。英片称奇之际,恰暴露其思维之囿:将建筑简化为力学模型,却未解"土木有灵"的东方哲学。昔梁思成考察应县木塔时曾言:"中国建筑之柱枋,犹如君子之交,虽可错动而终不离弃。"此语道破玄机。

今观外邦惊叹,足见先人智慧之深。然吾辈不当止于猎奇,更应系统梳理《工程做法则例》等典籍,以现代语言诠释"柱微移而力散,檐轻振而能安"的营造智慧。紫禁城非独土木之构,实为中华文明"守中致和"的立体宣言。若仅以抗震论之,犹以蠡测海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