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17|回復: 1

[講古] 江充到底是什么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11-6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历史上,江充到底是什么人?

实际上,在处理太子使者这件事上,别说江充是个佞臣,哪怕只是个心思灵活之辈,也知道这正是天赐的和太子交好的机会啊。而且这事毫无风险。江充先是罚没太子的车驾,然后卖太子个面子,不将这件事汇报给汉武帝,这样,既维护了国家法规,又交好了太子。即使汉武帝知道了,也没任何问题啊,江充已经维护了国法,只是为了维护你们父子的面子和感情,才将这件事隐瞒,没任何错误啊。

而且,此时的汉武帝年事已高,太子刘据随时有即位为新皇帝的可能,多好的给自己留后路的机会啊。

可是,江充偏偏就选择了公事公办,不讲丝毫情面。

明察秋毫的汉武帝当然看到了江充的忠心,予以表彰,但是江充和太子的关系却蒙上了阴影。

那么,既然江充如此铁面无私,忠诚正直,那为什么历史上对江充的评价那么低呢?

江充被人所诟病的地方,主要就是他所有的行动的动机都被评价为:邀名买直,也就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沽名钓誉,或者再刻薄点说,就是政治赌徒。

也就是说江充的一切铁面无私的举动都是江充的政治投机,是为了投汉武帝所好,为自己求得功名利禄而采用的手段。成则荣华富贵,败了呢,身死族灭也无所谓,想求得高官富贵,不冒点风险怎么成?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失公允。

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推论都是真的,又如何呢?皇朝时代,所有权利皆归于一身,又有几人能大公无私到不讨皇帝喜好?又有几人能眼界开阔到将国家、民族置于皇朝之上?

另外,江充另一个大的缺陷就是其绣衣使者的身份了。绣衣使者本身就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刀,而江充又是其中最锋利的刀刃,怎么会不受到诟病?要知道,虽然皇帝几乎就是法律的代名词,但毕竟不能完全代替法律。而绣衣使者却是代表着皇帝,并不是代表着法律,所以其专权跋扈,滥用职权、践踏法律之事,频频发生。这些,虽然当时大家敢怒不敢言,但又怎么可能不被历史诟病?

当然,其最受历史抨击的就是他在巫蛊之祸中所扮演的角色了。

话说回来,江充本身当然也绝不是公而忘私之人。

按照〖汉书〗记载,当江充获得足够的权利后,就开始大肆为自己的家族、好友谋私利。结果,宗族之人良莠不齐,犯了罪,江充也受到了连累,被罢了官。『迁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

尝到了权利滋味甜美的江充当然不甘心再失去,于是更加卖力的在汉武帝面前表现,希望能挽回自己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印象。

于是,绣衣使者这头巨兽张开了血盆大口,其凶猛程度,远远超出汉武帝的预料。也就是说,当这头巨兽动起来后,汉武帝都一度失去了控制,或者说,反而被他利用了。

事情的起因很偶然。

公元前92年的一天,汉武帝住在位于上林苑的建章宫中,无意中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子,带着宝剑从大门进入了宫中,看门的卫士丝毫未加阻拦。汉武帝怀疑此人心怀不轨,命人捉拿,结果却被这人跑了,没抓到。

汉武帝大怒,将负责守卫宫门的相关人等全部处死,并派出大量人马,在上林苑中大规模搜查,没有结果,又关闭长安城门,在长安城中搜索。整整折腾了十一天,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年纪越来越大的汉武帝,疑心本来就越来越重,这下,汉武帝更是冲冲大怒,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像不怀好意的样子。

绣衣使者当然是全面出动,四处明察暗访,寻找着所谓的幕后真凶。

结果怀疑中的刺客没找到,幕后真凶也没眉目,却发现了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贪渎之事。

这个公孙贺,也是追随在汉武帝身边的老臣了,从汉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追随在刘彻身边。后来,多次协助过卫青出征,立下过不小的功勋,再后来,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之职。

可是,在汉武帝这个英明又刻薄的皇帝手下做丞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公孙贺前边的多任丞相,或者死于汉武帝刀下,或者被罢官夺爵,少有善始善终者。所以当汉武帝封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死活不肯接受。最后汉武帝硬是命人将丞相的印绶塞给他,然后起身径直离去,摆明了你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的态度,公孙贺才不得已当了这个大汉国的丞相。

遊客  發表於 2018-11-6 21:00
江充的一切铁面无私的举动都是江充的政治投机,是为了投汉武帝所好,为自己求得功名利禄而采用的手段。成则荣华富贵,败了呢,身死族灭也无所谓,想求得高官富贵,不冒点风险怎么成?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7-17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江充之历史定位与行事动机

江充,西汉武帝时期权臣,以“绣衣直指”之职显赫一时,然其人在后世史评中毁誉参半,乃至贬多于褒。究其根本,在于其行事兼具“法吏之刚”与“佞幸之私”,而巫蛊之祸更使其成为武帝晚年政局动荡之关键推手。今就史料与权谋逻辑析之,可窥其人之复杂性。

一、执法严苛与政治投机之辩
江充初以举报赵太子刘丹阴事得武帝赏识,后任直指绣衣使者,专司督察贵戚近臣。其执法不避权贵,如没收太子刘据车马一事,表面确似“铁面无私”,然细究之,实含深意。武帝晚年多疑,尤忌外戚、太子结党,江充以酷吏手段迎合上意,非为“守法”,实为“固宠”。汉代法吏若郅都、张汤,虽严酷却有其政治底线,而江充之“刚直”更近于“矫激以钓名”,此即《汉书》所讥“邀名买直”之由。

二、绣衣使者之权与皇权工具
绣衣使者乃武帝特设之职,代天子巡狩,权力凌驾律法之上。江充借此恣意罗织罪名,史载其“威震京师”,然此权实为双刃剑:一方面,武帝需其制衡太子与卫氏外戚;另一方面,其行事越酷,愈暴露皇权对法制的践踏。班固评其“专为凶狡”,正因绣衣使者本非法职,而是帝王私器,江充之“忠”仅服务于武帝个人意志,非关社稷公义。

三、巫蛊之祸与历史定谳
江充最大之过,莫过于构陷太子巫蛊案。彼时武帝年老多疑,江充惧太子继位后报复,遂借巫蛊之名株连东宫,终致长安喋血、数万人死。此案中,江充之动机已非单纯投机,更显其“以私害公”之毒:一则铲除政敌,二则巩固权势。然玩火者必自焚,其族灭结局亦印证汉代酷吏“刻深者多不得其死”之规律。

四、评价之两难:权谋逻辑与道德审判
后世论江充,常陷于“动机论”与“结果论”之争。若单论其执法形式,似有“刚正”之表;然结合汉武一朝政局,其每一步皆在计算个人得失。太史公言“利诚乱之始”,江充恰为典型——彼时士人如汲黯尚敢直谏,而江充之流唯以人主好恶为进退,此其所以为“佞”也。

结语
江充其人,乃专制皇权下异化之产物。其悲剧在于:既无儒家士大夫之节操,亦无法家循吏之原则,终沦为权力游戏中一介赌徒。班固将其列入《佞幸传》,非仅因巫蛊之祸,更因其一生诠释了“媚上虐下”的权术本质。历史评价之低,实为对这类“以法行私”者的终极否定。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汉书》《资治通鉴》为本,参酌吕思勉《秦汉史》、田余庆《论轮台诏》等研究,力求兼顾史实与思辨。江充之例,尤足为后世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