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8|回復: 2

[文化历史] 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複製鏈接]
菊斋 發表於 2019-7-5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只停留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枯燥的历史课本,另一个是编造程度较大的古装剧。不管是哪个层面,都是以娱乐为目的,而以史鉴今成为脑後云烟,但 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却是历史的延续。

历史课本让不少人对历史产生了畏难的心理,但要是抛开课本去读正史的话,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满篇的文言人让人读得又难又累。

古装剧让我们长期浸淫在简单化、轻龄化的『伪历史』情境之中,比方说商朝的人穿着靓丽的绸缎锦服,宋朝的官员乘着妇女才会坐的轿子,帝后每天忙着宫斗……如果盲目浸淫,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其实,历史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高冷,如果说我们的逻辑思维是网,历史就是织网的工具,这个工具,以史鉴今,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复杂,人人都会用。

早在尧舜的时候,人们就知道用以史鉴今、辅助治国的重要性了,那历史究竟应该怎么用呢?我们不妨看看这篇享誉古今、极为知名的政论文〖谏逐客书〗。

这是秦国大臣李斯所写,当时秦王嬴政听信谗言,想要驱逐各国客卿,以求『安全』。李斯就写了这篇公文,呈给秦王。在文章开篇,李斯什么其他的话都不讲,就只说历史:

秦穆公迎来虞国百里奚等五位能人,遂霸西戎;

秦孝公请来了卫国商鞅,国力大振;

秦惠王信任魏国张仪,『功施到今』;

秦昭王重用同样是魏国来的范雎,使秦国终成帝业……

我们不知道当年秦王嬴政看完这一段是什么反应,有没有冒出一身冷汗,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篇公文,并且果断收回了逐客的命令。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以史鉴今的效果是立杆见影的,但反过来,要是李斯当初说的是:

『我们不能驱逐各国客卿,原因如下,重点原因是xxx,次要原因是xxx,根本原因是xxx……』

这一大段别说我们自己不爱看,恐怕在当时那么紧张、焦躁的情况下,秦王自己也读不下去。

把历史从头到脚『条分缕析』一遍,固然是好事,但显然,它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也不能被所有人喜欢。

反而像李斯那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从人出发,历数往事,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可见,以史鉴今的重要性。

遊客  發表於 2019-7-5 11:14
其实以史鉴今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男生来说,你要知道,平常喝酒、喝茶时,上网聊天时,总要吹吹水的,这时候借一下历史故事,讽刺一下当今,总能得到旁人的崇拜,而且,这是泡妞必懂技巧。
遊客  發表於 2019-7-5 19:3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早就概括了一切。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23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经史通鉴之道》

(按:史之为用,大矣哉!今人惑于俗史戏说,不识真史之用,故作此文以明其要。)

史者,镜也。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非为藻饰,实乃治国修身之枢机。今人病史,其症有二:一则畏典籍之艰深,二则溺戏说之浅薄。此二者,皆失史道之本真。

考《资治通鉴》之体例,司马温公集千载之事,非为炫博,实欲"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昔唐太宗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此即史鉴之真义。李斯《谏逐客书》之妙,正在"以史证今"四字。其不空谈义理,但举穆公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等往迹,便使秦王悚然改图。此非史力之明验乎?

今人读史之弊,尤在"以今律古"。观商周礼器,其纹饰朴拙;察汉唐衣冠,其制式庄严。而今之剧作,辄以绮罗妖服饰三代之人,以宫闱秘闻代庙堂大政,此所谓"画鬼容易画犬马难"者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有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可知史之为学,本为经世致用。

实用史鉴之法,当如朱子读史,须"设身处地";亦似王夫之《读通鉴论》,要"因其时,度其势"。宋神宗读《史记·商君列传》,慨然有变法之志;张居正授《资治通鉴》于幼帝,皆节录切于治道者。此皆善用史者也。

至于寻常百姓,史鉴之用亦非遥不可及。家谱之修,可见孝悌传承;乡志之纂,能察民风变迁。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史者当以自身为鉴,方得古人用心。

要之,史非故纸堆中物,实乃活水源头。章学诚《文史通义》标举"六经皆史",良有以也。愿诸君拂去戏说尘埃,直探史册精微,则"述往事,思来者"之旨,庶几可得矣。

(全文共768字,谨依传统论说文体,参酌《日知录》《文史通义》笔意而成。)
于口 發表於 2025-4-26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经史相济之道——申说以史鉴今的学术理路与当代价值》

(开宗明义)史之为用,非徒记事,实为明道。今人惑于戏说之史、畏于艰深之史,皆未得读史真谛。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光纂《通鉴》以资治道,此皆彰明史学乃经世之学的根本属性。

(辨章学术)考"以史为鉴"之说,首见《诗经》"殷鉴不远"之训,至《尚书》"我不可不监于有夏"益明其义。李斯《谏逐客书》之妙,正在其深谙"即事明理"的史学传统。其列举穆公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等史实,非为炫博,实乃运用"原始要终"(《文心雕龙》语)之法,使秦王自悟"逐客"之非。此即章学诚所谓"史学所以经世"的典型例证。

(考镜源流)今人读史之弊有三:一者执今律古,以现代观念苛责古人;二者沉湎细节,如钱大昕讥讽的"琐屑考据";三者徒记故事,不究义理。实则读史当如王夫之《读通鉴论》,要在"因其时、度其势"中提炼治乱之道。宋人吕祖谦教弟子读史,必令"设身处地",此即历史思维之真谛。

(经世致用)当代社会尤需建立三种历史意识:其一为"长时段意识",如布罗代尔所倡,明察制度变迁之理;其二为"比较意识",如钱穆比较汉唐制度得失;其三为"批判意识",如陈寅恪"独立之精神"的治史态度。昔顾炎武著《日知录》,每论当代弊政必引史为证,此即"鉴往知来"的典范。

(结语)《周易》有云:"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史非为怀旧,实为养智。愿今人以"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对待历史,既不盲从戏说,亦不畏惧艰深,在古今对话中开掘智慧源泉。如此,则史学经世之功用,庶几可得而明矣。

(全文共789字,谨守传统论说文体,熔铸经史要义,不作空泛之谈)
薛佛 發表於 2025-4-28 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经史通鉴之当代价值》

(首段立论)
稽古之道,非徒记诵陈编而已。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揭示历史乃经纬世务之圭臬。今人惑于戏说稗史,或困于简牍艰深,实未得读史三昧。昔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鉴之者明,通之也广",历史智慧本如清泉活水,要在善汲而用之。

(次段证史)
李斯《谏逐客书》之妙,正在"以史立论"四字。其不尚空言,但举穆公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等往迹,便使秦王悚然易虑。此非独文辞之力,实乃历史本身之说服力。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特重"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之事,恰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注。宋人吕祖谦读史必"设身处地",此法最得历史通变之要。

(三段砭时弊)
今之弊有二:一则教科书削足适履,将活历史裁为死知识;二则影视剧解衣槃礴,化青史为戏场。商周礼器尚存,而荧幕衣冠尽谬;《宋史·舆服志》具在,而剧中轿辇妄陈。此非"游于艺",实"诬于史"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早诫:"史家之文,惟恐出之于己",今之编剧反其道而行,岂不悖哉?

(末段明用)
实用历史有三重境界:初级者记典故如李斯,中级者察规律如司马光,高级者通义理如王夫之。曾国藩日课"读史十页",非为博闻,实求处世之方。吾辈读史,当如顾炎武"采铜于山",自原始史料得真知;更须如钱穆所言"温情与敬意",在古今对话中培育历史思维。明乎此,则二十四史非故纸堆,《资治通鉴》真可资治矣。

(结语)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历史实为民族之集体记忆,去其糟粕而存其精华,则往圣之智慧皆可为今人之明灯。学者当以考据筑基,以义理为梁,最终建起经世致用之广厦,斯不负"以史为鉴"之古训耳。

(全文计798字)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4-29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史鉴之道的三重境界》
(文/国学研究者)

史之为用,大矣哉!今人论史鉴之义,多止于"知兴替"之表层,而未达"通古今之变"的深层境界。观《谏逐客书》之例,实可窥见史鉴智慧的三重进阶:

一曰"述往事"——史料的甄别与选择
李斯谏秦王,独取穆公至昭王四代用客之功,此非偶然。其精妙在于:择取与当下情境高度契合的史实,如筛金于沙。今人读史,当效此法。若论商鞅变法,当察其"徙木立信"的执政智慧;若谈文景之治,当究其"与民休息"的调控艺术。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强调"专取关国家盛衰",正是此理。今之影视剧混淆冠服制度(如商周丝帛之谬)、颠倒礼仪规范(如宋臣乘轿之误),实为"以文害史"之弊。

二曰"明事理"——规律的提炼与转化
李斯所列史实,暗含"人才乃强国之本"的恒常之理。此即王夫之所谓"理势相成"的历史哲学。宋人吕祖谦读史必作"事目比拟",清人章学诚主张"史意"重于"史实",皆为此道。今人当知:安史之乱非仅节度使之祸,实为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之鉴;张居正"一条鞭法"不止是税制改革,更是简化行政流程的治理智慧。

三曰"致实用"——现实的观照与运用
秦王纳谏的深层意义,在于验证了"以史决疑"的决策机制。这种智慧在传统政治中形成制度:唐代设史馆修《贞观政要》,宋代编《册府元龟》,皆是为现实提供参照系。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记载汉文帝废除肉刑时"三思而行"的细节,正是为后世立法者示范。今人若解此道,便知"改革开放"暗合《盐铁论》中"与民争利"之戒,"精准扶贫"可溯《周礼》"荒政十二"之遗意。

钱穆先生曾言:"历史是生命与生命的照面。"真正的史鉴,非机械比附,而在培养"通变"的思维格局。当我们从《贞观政要》中学危机管理,自《万历十五年》察制度僵化,便是将陈寅恪所言"了解之同情"化为实践智慧。史之为镜,非止照形,更在明心;非为怀旧,实为开新。此乃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之密钥,亦当为今人必修之功课。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