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9|回覆: 0

[儒家學說] 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看一個好老師的核心素養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0-17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第二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並能從中領悟到新的道理,這樣便可以為人師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評析

本章講為師之道。老師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批一批地教學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一種程式化的套路,總是在重複,那就是一個『教書匠』,而不是一個老師。老師的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的職業。是『化文成人』之學。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子夏能做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其所能』,這是子夏的溫故知新,所以子夏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老師。

我們現在學習經典,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溫故,學習經典,能夠更深入的理解我們當代,這又是另一層意義上的『知新』,理解新的時代。通古今之變,就是溫故知新的內在核心。

論語,20篇492章,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6-1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師之道的古今通變——從"溫故知新"析解師者核心素養】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語,實為中華教育思想之樞機。此九字真言,非僅言教學之法,實乃揭示為師者當具之三重境界:守先待後之根基、通變日新之智慧、化成天下之擔當。

一、守先待後:師道之根基在"溫故"
朱子【集注】解"溫"為"尋繹",非簡單複述舊聞,乃如鄭玄所言"時習之"的沉潛功夫。漢代經師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宋儒程頤"涵泳須用敬",皆體現對文化本原的敬畏。今之教師若止於教材教參,不溯【學記】【師說】之淵藪,則如無本之木。故"溫故"實為文化基因的薪火相傳,要求師者具"為往聖繼絕學"的史學意識與文獻功底。

二、通變日新:教學之樞機在"知新"
王弼注此章特重"知新"二字,謂"自溫故而知新,所以能為人師"。此中蘊含雙重創新:其一如子夏"日知其所亡"的知識更新,其二若陽明"知行合一"的詮釋創造。當代教育面臨AI挑戰,尤需師者如張載"為天地立心"般重構知識體系。哈佛大學"零點計劃"與朱熹"格物致知"的跨時空呼應,正彰顯經典詮釋的現代生命力。

三、化成天下:教育之終極在"為師"
"可以為師"非資格認證,乃精神境界。【禮記】言"師嚴然後道尊",嚴復譯【天演論】而開民智,陶行知創"生活教育"而濟蒼生,皆展現師者"通古今之變"的實踐智慧。今日教師當如孔子"有教無類",在STEAM教育中融入"六藝"精神,使量子計算與"格物致知"對話,令人工智能與"盡心知性"共鳴。

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教育精神,實是一種文化精神。"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溫故知新"更顯其永恆價值:它要求教師既要有考據家的嚴謹、哲學家的思辨,更要有教育家的胸懷。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需如此師者以文化基因激活現代教育,使論語精神在矽基時代煥發新生。此非復古,實為中華教育智慧對人類文明困境的創造性回應。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7-10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師之道:從"溫故知新"看教育者的三重境界】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語,實為千古師道之圭臬。此九字真言,非僅教學技法之要,實乃揭示教育者核心素養之三重境界。

其一為"溫故"的學術根基。鄭玄注"溫,尋也",朱子釋"故者,舊所聞",皆指教師須具紮實的學問積澱。漢代經師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治學精神,宋代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的治經態度,皆體現對傳統的敬畏與承續。然此"溫故"非死守陳編,當如王夫之所謂"六經責我開生面",在精研典籍中保持思想的鮮活。

其二為"知新"的創造能力。程頤言"溫故而知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道破教育者最忌淪為知識販夫。張載"為往聖繼絕學"的抱負,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突破,皆展現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此"新"字,既指新見地,亦含新時代之應對。如錢穆先生治史,既能"守先待後",復能"通古今之變",此方為真師者。

其三為"為師"的教化自覺。陸九淵謂"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強調教育者首重修己。從孔子"學不厭,教不倦"到馬一浮"天下道術之總匯",真正師者必具"化文成人"的使命感。當代教育尤需此種覺醒,既能傳承"詩書禮樂"之精髓,又能培養"士志於道"的現代君子。

今觀教育現狀,或囿於標準答案而成"教書匠",或逐新忘本淪為知識掮客。究其根本,皆因未達"溫故知新"的辯證統一。昔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中建構"師道"體系,其核心正在於"道"與"術"的兼融。當代師者若能以經典為舟楫,以時代為航向,使傳統文化成為"活的傳統",方不負夫子遺訓。

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需此類深諳"溫故知新"之道的師者。非徒章句之傳,而在喚醒文化基因;不惟知識之授,更重精神之立。如此,方能使【論語】之智慧真正成為現代人安身立命之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