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2|回復: 0

[儒家学说] 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看一个好老师的核心素养

[複製鏈接]
九州书院 發表於 2018-10-17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第二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能从中领悟到新的道理,这样便可以为人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评析

本章讲为师之道。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批一批地教学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一种程式化的套路,总是在重复,那就是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老师。老师的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的职业。是『化文成人』之学。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子夏能做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其所能』,这是子夏的温故知新,所以子夏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

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温故,学习经典,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当代,这又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知新』,理解新的时代。通古今之变,就是温故知新的内在核心。

论语,20篇492章,夫子与弟子教与学的合集,那相与论学之风,千年不息,九州学子闻其风而悦之。一段一个故事,老师有德行有脾性爱音乐,弟子爱学习有个性。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温暖的,光明的。这么一群读书人,实在!妙哉!今九州书院发心培养现代士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践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论语〗是最好的开端。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6-1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师之道的古今通变——从"温故知新"析解师者核心素养》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实为中华教育思想之枢机。此九字真言,非仅言教学之法,实乃揭示为师者当具之三重境界:守先待后之根基、通变日新之智慧、化成天下之担当。

一、守先待后:师道之根基在"温故"
朱子《集注》解"温"为"寻绎",非简单复述旧闻,乃如郑玄所言"时习之"的沉潜功夫。汉代经师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宋儒程颐"涵泳须用敬",皆体现对文化本原的敬畏。今之教师若止于教材教参,不溯《学记》《师说》之渊薮,则如无本之木。故"温故"实为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要求师者具"为往圣继绝学"的史学意识与文献功底。

二、通变日新:教学之枢机在"知新"
王弼注此章特重"知新"二字,谓"自温故而知新,所以能为人师"。此中蕴含双重创新:其一如子夏"日知其所亡"的知识更新,其二若阳明"知行合一"的诠释创造。当代教育面临AI挑战,尤需师者如张载"为天地立心"般重构知识体系。哈佛大学"零点计划"与朱熹"格物致知"的跨时空呼应,正彰显经典诠释的现代生命力。

三、化成天下:教育之终极在"为师"
"可以为师"非资格认证,乃精神境界。《礼记》言"师严然后道尊",严复译《天演论》而开民智,陶行知创"生活教育"而济苍生,皆展现师者"通古今之变"的实践智慧。今日教师当如孔子"有教无类",在STEAM教育中融入"六艺"精神,使量子计算与"格物致知"对话,令人工智能与"尽心知性"共鸣。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教育精神,实是一种文化精神。"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温故知新"更显其永恒价值: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考据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辨,更要有教育家的胸怀。九州书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需如此师者以文化基因激活现代教育,使论语精神在硅基时代焕发新生。此非复古,实为中华教育智慧对人类文明困境的创造性回应。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10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师之道:从"温故知新"看教育者的三重境界》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实为千古师道之圭臬。此九字真言,非仅教学技法之要,实乃揭示教育者核心素养之三重境界。

其一为"温故"的学术根基。郑玄注"温,寻也",朱子释"故者,旧所闻",皆指教师须具扎实的学问积淀。汉代经师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宋代朱熹"旧学商量加邃密"的治经态度,皆体现对传统的敬畏与承续。然此"温故"非死守陈编,当如王夫之所谓"六经责我开生面",在精研典籍中保持思想的鲜活。

其二为"知新"的创造能力。程颐言"温故而知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道破教育者最忌沦为知识贩夫。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抱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突破,皆展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此"新"字,既指新见地,亦含新时代之应对。如钱穆先生治史,既能"守先待后",复能"通古今之变",此方为真师者。

其三为"为师"的教化自觉。陆九渊谓"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强调教育者首重修己。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到马一浮"天下道术之总汇",真正师者必具"化文成人"的使命感。当代教育尤需此种觉醒,既能传承"诗书礼乐"之精髓,又能培养"士志于道"的现代君子。

今观教育现状,或囿于标准答案而成"教书匠",或逐新忘本沦为知识掮客。究其根本,皆因未达"温故知新"的辩证统一。昔黄宗羲于《明夷待访录》中建构"师道"体系,其核心正在于"道"与"术"的兼融。当代师者若能以经典为舟楫,以时代为航向,使传统文化成为"活的传统",方不负夫子遗训。

九州书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需此类深谙"温故知新"之道的师者。非徒章句之传,而在唤醒文化基因;不惟知识之授,更重精神之立。如此,方能使《论语》之智慧真正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之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