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8|回覆: 3

[儒家學說] 三年之喪爲什麼是三年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9-4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論語·陽貨17·21·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全文翻譯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章句全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全文翻譯

宰我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時間也太長了吧。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荒廢;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崩壞。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每季度輪過了一遍就是一年,守喪的時間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服喪期間,你就去吃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在服喪期間,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嗎?』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章句評析

我們現在人看守喪三年,覺得『不合情理』。那麼我們看夫子怎麼想的。夫子是最貼切人心的。真正做了父母的子女是最理解自己父母的,孩子三歲前,真的是很辛苦很辛苦。三歲後,還是爲孩子操碎了心,這一點我們現代人是可以理解得了的,這裡古今共情。子女和父母,是一輩子的相處,不管相處的好不好,那份真情是永在的。每每遇到親人故去,我們可以體會到那種心情。那種悲傷和懷戀,很多年都不能釋懷,這種感情並非少數。仁就出於這份長久的深切的真情里,一代代地涵養這個仁。我們的喪禮講求『慎終追遠,明德歸厚』就是這種感情,以及這種德性的涵養。服喪三年(實際是25個月),作爲一種固定的形式定下來,在古華夏是『合情合理』,雖然不合於利。今天我們覺得不合情合理,第一想到的是『工作怎麼辦?』『家誰養?』『房貸怎麼還?』都會想到自己,其實是德性薄情感淡。不可能再回到古代,但是今天我們再看這句話,不值得深深地反思嗎?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8-9-4 23: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三年之喪,三年是有這麼深刻的意義的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00:24
現在哪裡還有三年之喪吖,都簡化了,亡魂歸宿到祖先香爐里之後,一個百日祭,就是三年的正月祭了。
iceyue 發表於 2025-4-11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年之喪的倫理根基與文化意蘊】

【論語·陽貨】所載孔子與宰我關於三年之喪的辯論,實爲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命題。本文將從禮制淵源、情感基礎、文化功能三個維度,解析三年之喪的深層意義。

一、禮制的時間計量智慧
三年之喪實爲二十五個月,跨越三個年頭,此乃古人"以年計月"的特殊曆法。鄭玄注【儀禮】云:"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而禫",其計算方式取象於天象運行周期。宰我以"鑽燧改火"爲據主張一年之喪,乃著眼於四時更迭的物質循環;而孔子堅持三年之期,則是基於人文情感的延續性計量。二者時間觀的差異,本質是自然時序與人文時序的辯證。

二、親子倫理的情感邏輯
孔子"子生三年免於父母之懷"的論證,揭示了喪期的情感對等原則。【禮記·三年問】進一步闡釋:"稱情而立文",三年之喪實爲"反本修古"的情感表達。這種"報本返始"的倫理建構,形成了"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的儒家生命觀。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重大喪失的哀傷過程平均需要18-24個月,與古制驚人地吻合。

三、禮樂文明的教化功能
三年之喪作爲"天下之通喪",具有重要的文化整合意義。【孝經】言"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喪禮通過"毀瘠不形"的節制表達,既避免"禮崩樂壞"的社會失序,又防止"過哀毀性"的個人損傷。孔子批評宰我"不仁",實指其未能理解禮制中"情文俱盡"的深刻平衡。

當代社會雖不必機械復刻古制,但其中蘊含的"慎終追遠"精神仍具啟示。王陽明【傳習錄】云:"孝子之喪親,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這種情感的真實性超越時代。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更需建立適應當代的"情感周期",使對先人的追念不至淪爲形式,亦不因功利考量而消解殆盡。三年之喪的現代意義,正在於提醒我們:文明的真諦,在於給情感留出應有的空間與尊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