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0|回復: 3

[儒家学说] 三年之丧为什么是三年

[複製鏈接]
九州书院 發表於 2018-9-4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读:论语·阳货17·21·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全文翻译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章句全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全文翻译

宰我问:『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时间也太长了吧。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崩坏。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每季度轮过了一遍就是一年,守丧的时间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服丧期间,你就去吃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在服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吗?』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章句评析

我们现在人看守丧三年,觉得『不合情理』。那么我们看夫子怎么想的。夫子是最贴切人心的。真正做了父母的子女是最理解自己父母的,孩子三岁前,真的是很辛苦很辛苦。三岁后,还是为孩子操碎了心,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是可以理解得了的,这里古今共情。子女和父母,是一辈子的相处,不管相处的好不好,那份真情是永在的。每每遇到亲人故去,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心情。那种悲伤和怀恋,很多年都不能释怀,这种感情并非少数。仁就出于这份长久的深切的真情里,一代代地涵养这个仁。我们的丧礼讲求『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就是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德性的涵养。服丧三年(实际是25个月),作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定下来,在古华夏是『合情合理』,虽然不合于利。今天我们觉得不合情合理,第一想到的是『工作怎么办?』『家谁养?』『房贷怎么还?』都会想到自己,其实是德性薄情感淡。不可能再回到古代,但是今天我们再看这句话,不值得深深地反思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9-4 23: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来,三年之丧,三年是有这么深刻的意义的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00:24
现在哪里还有三年之丧吖,都简化了,亡魂归宿到祖先香炉里之后,一个百日祭,就是三年的正月祭了。
iceyue 發表於 2025-4-11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年之丧的伦理根基与文化意蕴》

《论语·阳货》所载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辩论,实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命题。本文将从礼制渊源、情感基础、文化功能三个维度,解析三年之丧的深层意义。

一、礼制的时间计量智慧
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五个月,跨越三个年头,此乃古人"以年计月"的特殊历法。郑玄注《仪礼》云:"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而禫",其计算方式取象于天象运行周期。宰我以"钻燧改火"为据主张一年之丧,乃着眼于四时更迭的物质循环;而孔子坚持三年之期,则是基于人文情感的延续性计量。二者时间观的差异,本质是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辩证。

二、亲子伦理的情感逻辑
孔子"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的论证,揭示了丧期的情感对等原则。《礼记·三年问》进一步阐释:"称情而立文",三年之丧实为"反本修古"的情感表达。这种"报本返始"的伦理建构,形成了"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的儒家生命观。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重大丧失的哀伤过程平均需要18-24个月,与古制惊人地吻合。

三、礼乐文明的教化功能
三年之丧作为"天下之通丧",具有重要的文化整合意义。《孝经》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丧礼通过"毁瘠不形"的节制表达,既避免"礼崩乐坏"的社会失序,又防止"过哀毁性"的个人损伤。孔子批评宰我"不仁",实指其未能理解礼制中"情文俱尽"的深刻平衡。

当代社会虽不必机械复刻古制,但其中蕴含的"慎终追远"精神仍具启示。王阳明《传习录》云:"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这种情感的真实性超越时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建立适应当代的"情感周期",使对先人的追念不至沦为形式,亦不因功利考量而消解殆尽。三年之丧的现代意义,正在于提醒我们:文明的真谛,在于给情感留出应有的空间与尊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