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雲龍道長論武當功夫:以道馭武,身心合一
近日,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鍾雲龍道長於訪談中闡發武當功夫精義,其言深契道家哲學,亦為當代武術修習者指明正途。今就道長所論,試析武當功夫之核心要旨,以饗同道。
一、 武當功夫之本:以道為體,以武為用 鍾道長屢言『拳法自然』,此語實承【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旨。武當功夫非徒逞勇力之術,而是道家『性命雙修』之載體。招式形制雖外顯為技擊,然其內核乃陰陽相濟、剛柔互化之理。如太極拳『捨己從人』之要訣,正是道家『柔弱勝剛強』的實踐體現。習武者若不明此理,則易流於外家之弊,徒勞筋骨而失其神韻。
二、 練功次第:由形入氣,由氣化神 道長強調『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此說直指武當內家拳修習次第。初學須以形正體,如八卦掌之走轉、形意拳之樁功,皆為調形導氣之基。待形架純熟,則轉入『以意導氣』階段,通過呼吸吐納與動作配合,使氣血周流,漸臻『形神合一』之境。鍾道長所演示之武當劍法,其舒緩處如行雲流水,疾迅時若雷霆收震,正是內氣充盈而形於外的典範。
三、 武德修養:止戈為武,謙和守中 武當功夫歷來重德甚於重術。鍾道長提及『習武先修心』,此與【太極拳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一脈相承。道家以『不爭』為尚,故武當功夫講究『後發制人』,其技擊邏輯皆含克制之德。如推手中『聽勁化勁』之訓,既是技法,亦是處世之道——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恰合【周易】『謙卦』卑以自牧之義。
四、 當代意義:祛躁歸靜,復返本真 今人習武,或求速成,或逐名利,與武當『慢中求功』之旨相悖。鍾道長直言『功夫即時間』,正是警醒學者勿墮浮躁。武當功法之緩、靜、圓、活,實為對治現代社會『疾馳無度』之良方。若能以練功為媒介,體察自身呼吸節奏、心念起伏,便是道家『返觀內照』功夫的入門。
結語 鍾雲龍道長之論,非僅言武,實為演道。武當功夫上接黃老思想,下啟身心實踐,學者若能以道馭武,方得『形神俱妙』之真諦。昔張三丰祖師創拳時云:『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今日重溫此語,尤覺其深遠矣。
(全文約78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