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00|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31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31章〗怎样理解『谋道』与『谋食』的关系?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音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字,读三声,指饥饿。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用心力于学道行道,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弘扬,不担心遭受贫穷。』

怎样理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呢?孔子此话,是针对在上位的君子而言。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当然要把谋道放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能不能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根本的一条,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这个正确的思想,就是孔子所说的道。孔子认为,谋道可以兼得食,谋道比谋食更重要。如果人人都去谋食,而不知谋道,则社会将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生将失去正确的指引,社会不能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人们最终会尝到贫穷、饥饿的苦果。要想国家好,社会好,百姓好,就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能担当重任、谋道不谋食的君子去努力,去奉献;况且,君子只要有了真本事,就不怕没前途,没位置,俸禄也就在其中了。

本章可与〖子路篇〗第4章孔子对『樊迟请学稼』的回答参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培养能够担当天下大任的君子。所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一个君子的真正使命,是实践和推行仁爱之道,而不是只会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樊迟所问的种庄稼、种菜之事,就是谋食,因而受到孔子的批评。

附:

【原文】

15·31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音něi):饥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道行道,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弘扬,不担心遭受贫穷。』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6-10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第三十一章义理阐微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之论,实为儒家价值取向之根本命题。此章当与《子路》篇"樊迟请学稼"章互参,二者共同构成儒家"道器之辨"的完整表述。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道食之辨的本体依据
朱子《集注》云:"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此解深得圣人之旨。儒家以"道"为存在之终极依据,《中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所谋者,乃形而上之天道人道。食禄之事,虽为生存所必需,然终属形下之器。程颐谓:"谋道则心正意诚,虽贫而乐;谋食则利令智昏,虽富必忧。"此中体用关系,正是儒家"君子不器"(《为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历史语境的深层意蕴
孔子之时,"礼崩乐坏"的实质是价值秩序的颠倒。当世之人多"放于利而行"(《里仁》),故夫子特申"义利之辨"。然需注意,孔子并非否定物质需求,《论语》明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其真义在于:当道与食不能兼得时,君子当"杀身成仁"(《卫灵公》)。这种价值排序,与《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脉相承。

三、现代诠释的实践维度
今人解此章,易生两种误解:或以为否定劳动价值,或视为精英主义说教。实则儒家主张"通经致用",其要义在于:
1. 职业分途中的价值统摄:社会分工中,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然皆需以道为归。如王阳明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
2. 物质追求的伦理边界:市场经济中谋食求利,须以"见得思义"(《季氏》)为准则。
3. 终极关怀的人文指向:个体生存意义的安顿,终须回归"志于道"(《述而》)的精神家园。

要之,此章非教人漠视生计,乃警示勿因小利失大义。当今之世,尤当记取:科技创新需伦理导航,经济发展要价值引领,此即"谋道不谋食"的现代意义。若使道统与政统、学统与治统各得其所,则"禄在其中"自为水到渠成之事。
万叫 發表於 2025-6-20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谋道"与"谋食"之辨——释"卫灵公篇第三十一章"微义》

孔子此章以"谋道""谋食"对举,非谓君子不食人间烟火,实乃揭示士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次第。朱子《集注》谓:"耕虽所以谋食,然未必得食;学虽所以谋道,然禄在其中。"此中深意,当从三层义理观之。

一、本末之辨
"谋道"者,究天人之际,明礼乐之原,此君子立身之本;"谋食"者,农工商贾之事,此生存之末务。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圣人以礼义为衣食,众人以衣食为礼义。"君子当以弘道为志业,若汲汲于稼穑之事,犹舍本逐末。然孔子非轻农事,《论语》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其贬斥者,乃樊迟辈"小人哉"之胸襟格局。

二、体用之合
"禄在其中"四字最宜玩味。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道之既谋,则食自随。"犹如《易经》"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君子通六艺、明人伦,自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此所谓"学而优则仕"之真义。然若如战国纵横家之"以学干禄",则又堕入"谋食"窠臼,故孔子特标"忧道不忧贫"为戒。

三、时中之义
观《子路篇》"富而后教"与《颜渊篇》"足食足兵"之说,可知孔子非否定物质基础。其深意在于:士阶层当以文化传承为己任,若皆"谋食"而不"谋道",则文明命脉将绝。清儒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论此章云:"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若并此名而去之,则利禄之途开,而礼义之防溃矣。"此实为中华士人精神之砥柱。

今人读此章,当知孔子非教人空谈道德,而是确立"士志于道"的价值排序。在物质丰裕的当代,"谋道"更应体现为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道"与"食"在更高层面达成统一,方合"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圣贤本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