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86|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23 事物是傳承發展的,必須用傳承的、發展的思維來認知事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1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二十三章: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張請問說,『十世以後的事可以預知嗎?』孔子說,『商代因承夏代的禮法,其中損失增益的部分,可以了解到,周代因承商代的禮法,其中損失增益的部分,也可以了解到,那麼以後的朝代,因承周代的禮法,即使是過了百世也可以預知吧。』
論語新解·為政篇】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可預知嗎?』先生說:『殷代因襲於夏禮,有些損益的,現在仍可考而知。周代因襲於殷禮,有些損益的,現在亦可考而知。將來有繼周而起的,縱使一百世之久,我們也該可以預知呀!』
論語譯註·為政篇】子張問:『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麼,假定有繼承周朝而當政的人,就是以後一百代,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歷史是既有發展,也有傳承的,所以看過去與現代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其中的損益,能知道未來相對於現代的損益,這樣就能知道未來的大概了。
二、有傳承就會有所損失,有發展就會有所增益,而損失增益如何,與現代的勢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三、春秋時期,禮法仍然不失其道,可見為政以德依舊是未來君王治國平天下的必行之路。
四、回顧春秋以及秦漢以後,我們會發現在春秋時,王道就已經淪喪,霸道逐漸展現,刑名之術泛起,但禮法仍然是君王稱霸天下的必須手段;秦漢以後,以律法支撐的霸道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但漢唐宋明的皇帝,一旦放棄禮法,朝政便頃刻倒塌,這就是禮法與律法的損益。以這個損益變化,並基於今日霸道由盛轉衰的事實,以及從近代到現代所產生的民本現象,即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民主的泛起和新中國的建立依賴於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原則,由此,可以預見未來的百世之間,律法與禮法的損益,將重新引導人類回歸王道政治。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時代是發展的,但是發展必須基於所傳承,依據歷史傳承的過程,其所損失的及繼承的,以及發展時所增益的,可以知道自此往後一段時間,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事物是發展的,要用發展的思維來識辨事物。
二、事物是有傳承的,任何時候,認識事物都不能忽視事物的過去和現在。
三、站在一定的高度,就能大概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軌跡,就像孔子站在王道禮法的高度看歷史,能大概預知他身後一段時間,歷史的發展軌跡。

現代漢語
十世可知也,從下文孔子的答語看來,便足以斷定子張是問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而不是泛問,所以譯文加了幾個字,這『也』字同『耶』,表疑問。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5-2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損益之道與文明演進——論孔子的歷史發展觀】

(起)子張"十世可知"之間,實為文明傳承之問。孔子以三代禮制損益作答,揭示出"因革"這一中華文明演進的基本範式。夏商周三代禮制非簡單替代,乃"損不善而益善"的辯證發展過程,此中深意,當從三方面闡發。

(承)首先,孔子揭示的歷史發展觀具有"鑑往知來"的認知價值。【尚書】言"殷鑑不遠",正與此章相呼應。商周兩代對前朝禮制的損益調整,皆建立在對歷史經驗理性認知基礎上。如周人"制禮作樂",既保留殷商祭祀框架,又注入"敬德保民"新內涵,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智慧,恰是文明連續性的保證。錢穆先生指出,中國歷史"如大樹之年輪",層層累積而不失其本,正是對此章精義的詮釋。

(轉)其次,損益之道蘊含深刻的方法論啟示。孔子所言"可知",非指機械預測,而是把握文明發展的內在理路。秦漢以法代禮,看似斷裂,實則【唐律疏議】仍以"德禮為政教之本";宋明理學復興禮制精神,亦非簡單復古。這種"常"與"變"的辯證關係,正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推故而別致其新",任何時代的發展都必須處理傳統與創新的張力。

(合)當代語境下,此章啟示尤顯珍貴。面對傳統與現代性衝突,當知"損益"非全盤否定亦非固守,如中醫現代化保留"辨證論治"內核而發展診療技術,書院教育傳承人文精神而創新傳播方式。章太炎曾言:"古今之變,猶旦暮也",文明演進既要避免激進主義的"斷層",也要警惕保守主義的"僵化"。孔子預見的"百世可知",實為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唯有在傳承中創新,方能使文化血脈永續流轉。

(結)要之,本章所示"損益之道",既非線性進步論,亦非循環史觀,而是一種螺旋上升的文明發展觀。明乎此理,則知傳統非包袱實為根基,創新非斷裂乃是生長。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今天,這份歷史智慧尤為值得珍視。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2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損益相承而知百世:論孔子的歷史發展觀】

(一)章句訓詁精要
"十世可知"之問,實關歷史認知之根本。鄭玄注"世"為"易姓之世",孔穎達疏解"損益"為"減增",皆得聖意。朱熹【集注】特重"因"字,謂:"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此解最得精髓。考【漢書·禮樂志】"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相襲樂",正與夫子"損益"之說相發明。

(二)歷史哲學闡微
1. 文化基因的恆常性
夏商周三代禮制雖異,然"親親尊尊"之核心未變。如【禮記】云:"禮,時為大。"其"時"變而"禮"之本不變。董仲舒【春秋繁露】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正是對此章的最佳詮釋。

2. 損益的辯證關係
夫子所言"損益",實開歷史辯證法之先河。王夫之【讀通鑑論】謂"推故而別致其新",恰合此義。商周之變,如【尚書】載周公"制禮作樂",乃因時損益之典範。

(三)現代性啟示
1. 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觀今日文化復興,當如錢穆所言"溫故而知新"。傳統非化石,實為活水,如"禮"之精神可轉化為現代禮儀文明。陳寅恪"吸收輸入外來學說而不忘本來民族地位"之說,深得損益之要。

2. 制度演進的規律
從周禮到秦律,漢唐制度之變,皆可見"因革"之理。呂思勉【中國制度史】指出,歷代官制"名異實同"者,正見文化基因之延續。今日法治建設,亦當循此道。

(四)王道政治新詮
1. 德治與法治的辯證
夫子預見的"百世可知",在今日體現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如【唐律疏議】開篇即言"德禮為政教之本",此乃中華法系精髓。

2. 民本思想的現代轉型
從"民為邦本"到"為人民服務",實為儒家民本思想的創造性發展。錢穆謂"中國政治理想,自始即是一種民主精神",此論可作本章現代註腳。

結語:
本章所示歷史智慧,非為預測具體制度,而在揭示文明演進之常道。章學誠言"六經皆史",而歷史皆道。明乎損益之道,則如太史公所謂"通古今之變",方能真正理解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係。當代學人當以此觀照文化復興之路,既不泥古,也不蔑古,方得夫子"百世可知"之真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