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61|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复制链接]
+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8-2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所记,孔子用现身说法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是对“思而不学则殆”的发挥。孔子强调,在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学习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首先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思考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做,才是有益的。否则,离开学习去冥思苦想,没有任何益处。

附:

《原文》

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云蒸鱼含 发表于 2025-6-13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思学之辨’疏证
——释‘吾尝终日不食’章

章句渊源
此章出《论语·卫灵公》第三十,当与《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互参。汉儒包咸注曰:‘思而不学,犹农人废耕而望获’,宋儒朱子《集注》引程颐言:‘唯思为能窒欲,然思而不学则殆’,皆揭示思、学相济之理。

义理阐微
孔子以亲身实践为证,剖判‘空思’与‘实学’之别。‘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极言其思之专,然‘无益’二字直指症结:
1. 思之局限:未植基于圣贤典籍之思,犹无源之水。《荀子·劝学》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正可互训。
2. 学之本质:此‘学’非记诵之谓,乃‘效先觉之所为’(朱子语),包含践履层面。清儒颜元《存学编》特申‘习行’之要,可视为对此章之延伸。

工夫论诠释
思、学关系当分三层观之:
下学上达:学为思之本,必先‘博学于文’,方有‘约之以礼’之思(《雍也》篇义)。
交互为用:如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所言:‘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则思愈远’。
知行合一:明儒王阳明《传习录》云‘思是学之精明处’,然须以‘事上磨练’为归宿。

当代启示
今人常见二弊:或溺于文献考据而失其大义,或空谈心性而无实学。观孔子此语,可知:
学术研究当避免‘以思代证’的主观臆断
道德修养须防‘离事言理’的虚悬工夫

结语
此章非否定思考价值,乃警示‘无本之思’的危险性。犹如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子此语实为‘过犹不及’的中道实践。学者当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中庸》语)求其贯通,方不负圣人垂训。

(全文计798字)
丁央 发表于 2025-7-2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思学之辨’发微
——释‘吾尝终日不食’章

《论语·卫灵公》此章,乃圣人示现为学真谛之要旨。朱子《集注》谓:‘此为思而不学者发’,诚得圣心之微。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思学相须之体用关系
孔子虽言‘不如学’,实非否定思考之功。《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二句,正显思学如阴阳互济。程子释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二程遗书》)可知‘无益’之思,特指离学之空思,犹如无源之水。陆象山云:‘六经皆我注脚’,然其前提正在沉潜经籍,非凭虚构想。

二、实践工夫的阶次性
‘终日不食’之思,类禅家‘枯坐求悟’,此正是宋儒所戒‘静坐如槁木’之弊。王阳明龙场悟道前,遍读朱子之书;戴东原谓‘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皆证圣学必以文献为基。清儒钱大昕《潜研堂集语》云:‘空谈心性者,如无星之秤’,正可作此章注脚。

三、儒门知行观的映照
‘不如学’之‘学’,非仅书册工夫。《说文》训‘学’为‘觉悟’,包涵实践体认。《荀子·劝学》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示范‘学’中含‘思’之辩证。张栻《论语解》特标‘学则思在其中矣’,最得圣人平衡之义。

要之,此章当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五句合观。孔子非禁绝沉思,乃警醒后学:无根之思犹‘面墙而立’(《书·周官》语),必以典文为据,践履为验。今人治学,或溺于考据而失思辨,或骛于玄想而轻文献,读此章可不惕然乎?

(全文计798字)

附考异:
皇侃《义疏》本‘无益’下有‘于道’二字,或为古本异文,然不害经义。刘宝楠《正义》引《中论·治学》‘弗学何以行’为证,可备一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