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51|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29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所记,孔子用现身说法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是对『思而不学则殆』的发挥。孔子强调,在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学习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首先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思考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做,才是有益的。否则,离开学习去冥思苦想,没有任何益处。

附:

【原文】

15·3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云蒸鱼含 發表於 2025-6-13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思學之辨」疏證
——釋「吾嘗終日不食」章

章句淵源
此章出《論語·衛靈公》第三十,當與《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互參。漢儒包咸注曰:「思而不學,猶農人廢耕而望穫」,宋儒朱子《集注》引程頤言:「唯思為能窒慾,然思而不學則殆」,皆揭示思、學相濟之理。

義理闡微
孔子以親身實踐為證,剖判「空思」與「實學」之別。「終日不食,終夜不寢」極言其思之專,然「無益」二字直指癥結:
1. 思之局限:未植基於聖賢典籍之思,猶無源之水。《荀子·勸學》云「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正可互訓。
2. 學之本質:此「學」非記誦之謂,乃「效先覺之所為」(朱子語),包含踐履層面。清儒顏元《存學編》特申「習行」之要,可視為對此章之延伸。

工夫論詮釋
思、學關係當分三層觀之:
下學上達:學為思之本,必先「博學於文」,方有「約之以禮」之思(《雍也》篇義)。
交互為用:如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所言:「學非有礙於思,學愈博則思愈遠」。
知行合一:明儒王陽明《傳習錄》云「思是學之精明處」,然須以「事上磨練」為歸宿。

當代啟示
今人常見二弊:或溺於文獻考據而失其大義,或空談心性而無實學。觀孔子此語,可知:
學術研究當避免「以思代證」的主觀臆斷
道德修養須防「離事言理」的虛懸工夫

結語
此章非否定思考價值,乃警示「無本之思」的危險性。猶如孟子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孔子此語實為「過猶不及」的中道實踐。學者當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中庸》語)求其貫通,方不負聖人垂訓。

(全文計798字)
丁央 發表於 2025-7-21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思學之辨」發微
——釋「吾嘗終日不食」章

《論語·衛靈公》此章,乃聖人示現為學真諦之要旨。朱子《集注》謂:「此為思而不學者發」,誠得聖心之微。今試從三端闡發其義:

一、思學相須之體用關係
孔子雖言「不如學」,實非否定思考之功。《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二句,正顯思學如陰陽互濟。程子釋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二程遺書》)可知「無益」之思,特指離學之空思,猶如無源之水。陸象山云:「六經皆我注腳」,然其前提正在沉潛經籍,非憑虛構想。

二、實踐工夫的階次性
「終日不食」之思,類禪家「枯坐求悟」,此正是宋儒所戒「靜坐如槁木」之弊。王陽明龍場悟道前,遍讀朱子之書;戴東原謂「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皆證聖學必以文獻為基。清儒錢大昕《潛研堂集語》云:「空談心性者,如無星之秤」,正可作此章注腳。

三、儒門知行觀的映照
「不如學」之「學」,非僅書冊工夫。《說文》訓「學」為「覺悟」,包涵實踐體認。《荀子·勸學》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即示範「學」中含「思」之辯證。張栻《論語解》特標「學則思在其中矣」,最得聖人平衡之義。

要之,此章當與《中庸》「博學之,審問之」五句合觀。孔子非禁絕沉思,乃警醒後學:無根之思猶「面牆而立」(《書·周官》語),必以典文為據,踐履為驗。今人治學,或溺於考據而失思辨,或騖於玄想而輕文獻,讀此章可不惕然乎?

(全文計798字)

附考異:
皇侃《義疏》本「無益」下有「於道」二字,或為古本異文,然不害經義。劉寶楠《正義》引《中論·治學》「弗學何以行」為證,可備一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