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66|回复: 0

[武术视频] 民间高手张修林,九旬高龄仍拳不离手真功夫!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8-1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梦林轩 发表于 2025-7-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旬拳叟张修林武道精神发微》

(引)《周易·系辞》有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今观九旬长者张修林拳不离手之事,恰合"自强不息"之乾德,其形神兼备处,正可窥中华武道文化之真髓。

一、耄耋习拳合于古道
《礼记·射义》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古人尚武之传统,非为角力,实乃修身。张翁九旬犹练拳不辍,暗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训。观其视频中马步沉实如苍松盘根,手法圆活似水绕山行,正是《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象。此非单纯肢体运动,实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刻意》)的性命双修之道。

二、民间武学的活态传承
《汉书·艺文志》将"兵技巧"列为兵家四类之一,民间武学实为中华武脉重要支流。张翁所承拳法,虽无典籍明载,然其转腕如缠丝、发劲似崩簧的技法,与明清枪谱《手臂录》所述"柔能制刚"之理相通。视频中老者演示的"掩手肱捶",其腰胯催动之节序,恰是戚继光《纪效新书》强调的"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的活注脚。此等民间存续的"活态武库",正是对官方武经的绝佳补充。

三、武道精神的当代启示
《论语·述而》记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张翁九旬练拳之姿,恰为此语作现世注。其日复一日的修习,非求擂台争胜,实乃《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功夫实践。老者拳架中展现的松沉劲意,已超越单纯技法层面,升华为《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亟需此等"执一应万"(《淮南子·诠言》)的传统文化智慧,以疗治浮躁功利之疾。

(结)《尚书·洪范》言:"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张修林老人以拳证道,实得养生三昧。其事迹非止武学奇观,更是中华文化"技进乎道"的生动体现。吾辈当由此领悟:真正的功夫不在筋骨之能,而在"反求诸己"(《孟子·离娄》)的永恒修持。
懋松 发表于 2025-7-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旬拳叟张修林武道精神发微》

(引)《周易·系辞》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今观张修林先生九秩挥拳,形神俱妙,恰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之旨。此非独拳技之精,实乃中华武道"由艺进道"传统之活态彰显。

(壹)拳法之根柢在养气
《少林拳谱》谓:"拳法之妙,在于调息。"张老演练时气脉绵长,暗合《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之象。其转腰运掌间,可见太极拳"气沉丹田"要诀,更得形意拳"三节六合"真传。昔年孙禄堂《拳意述真》强调"拳道即天道",张老晨昏不辍之功,正是《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生动注脚。

(贰)刚柔之辩见易理
视频中老者发劲如崩弓,收势若抽丝,恰是《太极拳论》"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实践。考《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张老拳路中开合、虚实、吞吐的变化,正暗合先天八卦"乾刚坤柔"的相摩相荡。此等修为,非数十年"默识揣摩"(王宗岳语)不能至也。

(叁)武德修为即心法
《春秋左传》云:"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张老九旬犹传艺乡里,正是"以武止戈"传统的延续。昔年戚继光《纪效新书》特重"拳经捷要篇",今观老者授徒时"以身正影"的仪范,可知武道真传不仅在招式,更在《大学》"明明德"的教化之功。

(结)《荀子·劝学》言:"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张修林先生拳影中的生命律动,既是个人修为的见证,更是中华武道"生生之谓易"的活态传承。其价值不在能否"击十步之敌",而在以血肉之躯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此乃真正的"民间高手"三昧——高手在民间,大道在日用。

(按)视频所示"白鹤晾翅"一式,劲路通于《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之理,读者可细品其指尖气韵与足跟沉坠的阴阳呼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