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2|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藥材.檳榔

[複製連結]
滙豐動保 發表於 2018-8-1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檳榔

1來源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

2、別名

大白、大腹子、檳榔、榔片、大白檳、檳玉、賓門、仁頻、仁榔、榔玉、尖檳、納子、青仔、國馬、檳楠、檳榔子、檳榔玉、檳榔尖、檳榔錢、花片、花大白、花檳榔、棗檳榔、海南檳、馬金南、呂宋檳、洗瘴丹、雞心檳榔、大腹檳榔。

3、產地

主產於海南、雲南、廣東等地。福建、廣西、台灣南部亦有栽培。

4、採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

5、性狀鑑別

藥材

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瘢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飲片檳榔

呈類圓形的薄片。切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微澀、微苦。

炒檳榔

形如檳榔片,表面微黃色,可見大理石樣花紋。

焦檳榔

呈類圓形的薄片。直徑1.5~3cm,厚1~2mm。表面焦黃色,可見大理石樣花紋,質脆,易碎。氣微,味澀、微苦。

6、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7、性能特點

本品質重苦降,辛溫行散,入胃與大腸經。善殺蟲而力強,兼緩瀉而促排蟲體,治多種寄生蟲病,最宜絛蟲、薑片蟲病者。能消積、行氣、利水、截瘧,治腹脹便秘、瀉痢後重、水腫、腳氣及瘧疾。

8、功效

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

9、主治病證

(1)絛蟲病,薑片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鈎蟲病等。

(2)食積氣滯之腹脹、便秘,瀉痢裏急後重。

(3)水腫,腳氣浮腫。

(4)瘧疾。

10、檳榔配常山

檳榔性溫無毒,功能殺蟲、行氣利水、緩通大便;常山性寒有毒,功能涌吐祛痰截瘧。兩藥相合,寒熱並施,相反相成,既有較強的祛痰截瘧之功,又可減少常山涌吐之副作用,故善治瘧疾久發不止。

11、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10g; 單用驅殺絛蟲、薑片蟲,須用30~6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焦檳椰長於消積。

12、使用注意

本品行氣、緩通大便,故脾虛便溏及氣虛下陷者不宜服。

陸明 發表於 2025-7-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檳榔藥性考辨及臨床應用芻議】

檳榔者,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之成熟種子也。其名目繁多,見載於歷代本草,如【名醫別錄】稱"賓門",【本草綱目】謂"洗瘴丹",皆取其功效與地域特性。今就本品之基原、藥性及臨證應用略陳管見。

一、基原考訂與道地辨析
檳榔主產海南、滇南,粵閩台諸地次之。蘇頌【本草圖經】詳載其形:"葉生木端,實結葉下,狀若雞心。"其採收須待"春末至秋初",以水煮後乾燥取仁,此法可減其峻烈之性,存其行氣殺蟲之功。藥材以"斷面顯大理石紋、質堅色棕白相間"者為上品,此乃胚乳與種皮交錯所致,亦為鑑別真偽之要訣。

二、性味歸經與藥理探賾
檳榔苦辛而溫,沉降入胃、大腸經。其性如李時珍所言:"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飢能使飽,飽能使飢。"實則取其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之能。現代藥理證實其所含檳榔鹼(arecoline)為殺蟲要質,尤對絛蟲、薑片蟲有麻痹之效,佐以緩瀉,故有"殺蟲不傷正"之譽。然其溫燥之性,久服易耗氣傷陰,朱丹溪曾誡:"氣實者可用,氣虛者慎之。"

三、配伍精要與臨證發揮
1. 殺蟲應用:單用驅絛蟲需30-60g,配伍南瓜子效更彰。【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其"與雷丸、使君子同用,治蛔厥腹痛"。
2. 行氣消積:合木香、枳實治食滯腹脹,取"辛開苦降"之法;配芍藥、黃連療痢疾後重,宗【保命集】導滯湯意。
3. 截瘧配伍:與常山相須為用,既制其吐逆之弊,又增祛痰截瘧之功,此乃"相殺"配伍之典範。

四、炮製與禁忌
炒檳榔緩其烈性,專攻食積;焦檳榔性偏苦澀,宜於痢疾。然脾虛溏泄及氣陷脫肛者忌之,張景岳所謂"行散太過,反傷中氣"是也。今人嗜嚼檳榔鮮果者眾,然【食療本草】早警:"多食發熱,損齒傷筋。"學者當以藥用為度,勿過服致害。

要之,檳榔乃驅蟲消積之良藥,亦為瘴瘧地區要藥。然古今用法迥異,臨證當辨其炮製、明其配伍,方能揚長避短。昔葉天士治瘧疾久發,每以檳榔配草果、厚朴成達原飲,取其"破瘴癘之結";今人用治幽門螺桿菌感染,亦承其"辛開苦降"之旨。藥性雖古,用之在新,此乃中醫傳承之要義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