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25|回復: 2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中药的药力、药效及相关因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1-12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五章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第四节  中药的药力、药效及相关因素
一、药力与药效
1、中药方剂的药力
中药的药力是指中药方剂具备主治功能强度,是指具体的中药方剂配伍后,对其所针对的病证设定的治疗能力。药力的核心是中药方剂具备的理论治疗效果。
2、中药方剂的药效
中药方剂的药效是指患者服用后,人体生理上产生的一定强度的药理效应,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中药方剂服用后的治疗效果。药效的核心是患者服用后的实际治疗效果。
3、药效的定性评价
中药方剂的药效目前还没有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中医临床上对药效评价以患者病症的消长为衡量指标,可以用反效、无效、有效与特效对其进行定性界定。
因此为中药的治疗效果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4、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影响药效的因素有很多。但从大的方面可以归纳为:方剂给定的药力,药材质量与配药准确度,医嘱执行程度、个体的吸收能力与患者精神状态等。
二、中药方剂药力的设定与控制
1、药力是决定药效的核心因素
在影响中药方剂药效的诸多因素中,药力是其核心因素。药力的强弱是药效发挥的初始动力,其他因素都是影响药力发挥的阻碍因素。
2、诊断的准确性与药力的设定
由于中医诊断基于黑箱原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时候需要用药效进行验证,因此中医师对患者初次诊断后开具药方时,必要时会对药力进行控制。对于复诊患者、中医师对诊断结果非常自信时、或者遇上急症患者时,药力就会按满足病证需求设定,以求最大药效。
因此中药方剂的药力给定由中医师根据具体情况掌握。
3、中药方剂药力设定的其他因素
中药方剂药力设定还应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身体可承受能力,拟用中药材的毒性可控情况,以及中药方剂服用后的副作用等因素。
中药方剂药力设定的具体情况,一般由中医师临床实践中掌握。
三、药材质量与配药准确度
中药方剂药力与中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参与配伍的任何一味中药材失效或药性不足时,药力会显著降低甚至变异。这也是中药方剂药力设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要保证即使某一药材出现问题,方剂的药力可以降低、但毒性和副作用必须可控。
中药方剂配药精度的差异,或者配药错误,对方剂药力的发挥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药材品种发生错误,也可能使方剂功能发生变化。
四、医嘱执行程度的影响
中药方剂的煎制和服用方法,对药效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一部分质地坚硬的药材需要煎制很长时间才能释放出药力,因此正确的煎制方法也是确保药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中药方剂药效的发挥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患者很难坚持按医嘱服药治疗而中途放弃,类似情况影响药效发挥的占比还很多。
五、个体的吸收能力的影响
1、药物服用方式及其影响
早期药物的服用方式主要有内服和外敷两种,现代医学兴起后又增加了注射和输液等方式。其中内服和外敷方式需要通过人体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药力发挥效力的过程较慢;而注射与输液方式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药力发挥效力的过程很快。
2、个体吸收能力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煎制内服后,药液进入人的消化系统后,还需要经过人体吸收过程才能进入循环系统发挥药力,个体吸收能力的差异将影响药力有效成分人体循环系统的多少,因此个体吸收能力对中药方剂的药效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非消化系统病证的影响尤为重要。
3、个体吸收能力的影响是中药方剂药效最大的变数
关于个体吸收能力对药效的影响,是中药方剂药效的最大变数。同时人们也不好判断是中药方剂的药效不好,还是诊断准确性发生问题,这一点中医临床尤其要高度注意。
六、患者的精神状态
患者的有效配合可以确保医嘱的正确执行,影响中药方剂药效的发挥。另外方剂药效的发挥与患者精神状态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患者精神压力太大,往往旧病未除又添新病。
因此患者精神状态对中药方剂的药效也有一定影响。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8 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5-16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之药力与药效析微

一、药力与药效的理论分野
中药之药力,源于方剂配伍之理论效能,属“理”之范畴;药效则为服用后机体之实际反应,属“验”之层面。二者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黄帝内经》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正强调药力需契合病机,而药效则验证其契合度。

二、药力构建的三重维度
1. 性味归经:四气五味为药力基础。如麻黄辛温入肺经,其发汗解表之力源于辛散温通之性。
2. 配伍君臣:方剂中君药主导药力方向。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一散一收,共成调和营卫之功。
3. 剂量权衡:药力强弱与剂量直接相关。吴鞠通《温病条辨》载白虎汤石膏用量需“大剂投之”,方显清热之效。

三、药效评价的临床范式
虽无量化标准,然中医以“症-证-效”为评价链条:
症候消长:如发热退、咳喘平,为直观效验。
病机转化:如少阳证之“往来寒热”转为“但热不寒”,示药效达枢机。
体质调衡:慢性病以“神旺、脉和、食增”为效标,体现整体观。

四、影响药效的关键变量
1. 药材道地性:如川连苦寒质坚,效胜他产,此《本草衍义》所谓“土地所宜,功力异等”。
2. 煎服法度:附子久煎减毒,薄荷后下存香,法度攸关效验。
3. 个体差异:“同病异治”源于体质偏颇,如阴虚者投苓桂术甘汤反燥,需佐麦冬润之。

五、古今对话下的思考
今人常以西医药效评价体系苛责中医,然《伤寒论》六经辨证已蕴动态疗效观。建议构建“病证结合”评价模型,如将“脉象弦滑转缓”与实验室指标共参,既承古义,又启新诠。

结语
药力为医者之匠心,药效乃天地人三才之和鸣。明乎此,则知中药非“成分论”可囿,实为理法方药之艺术。学者当于经典中求其真,于临证中验其用,方得岐黄三昧。

(全文798字)
子彧 發表於 2025-9-7 05: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第五章第四节所论“中药的药力、药效及相关因素”,实为中医药理论中关乎临床疗效的核心议题。兹就所提内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药力与药效之辨
药力者,乃方剂配伍所成之理论治疗强度,其本在于药物性味归经与君臣佐使之法度。如《伤寒论》中方剂,药力强弱取决于药物组合与剂量配比,如桂枝汤之调和营卫,其力在“发中有收,散中有补”。药力是方剂本身所具有的治病潜能,源于药性理论与辨证立法的结合。

药效则为服药后人体所呈现之实际生理反应,即“证-治-效”循环中的结果体现。如患者服麻黄汤而汗出表解,此即药效之显。药效虽以病症消长为评判依据,然其本质是人体正气与药力协同作用之产物,所谓“药之所助,人之所生也”。

二、药效评价之特殊性
中医历来强调“以症为据,以人为镜”。药效评价虽无西式量化体系,然有其自成理路:
1. 以证候进退为核心,如发热之轻重、脉象之缓急、舌苔之厚薄;
2. 注重整体状态转归,如神志、饮食、二便之变化;
3. 讲求时效关系,如《医学心悟》所谓“初效见其标,久效察其本”。
此种评价体系,实乃基于“天人相应”之整体观,非纯以指标量化所能尽述。

三、相关因素之深析
影响药力与药效者,除药材质地、炮制方法、煎煮技艺外,尤须关注三要:
1. 人体正气盛衰:《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体质强弱直接决定药效之显隐;
2. 时空节律影响:如春升夏浮之季宜轻宣,秋降冬沉之时可重敛,择时服药尤关效验;
3. 七情干扰:情志波动可使气机逆乱,纵有良药亦难奏全功。

要之,中药之药力乃理论设计之高度,药效为临床实践之成果。二者犹如经权关系:药力为常经,药效为达变。中医临床之妙,正在于把握药力与药效间动态平衡,使方药与病证、时空、人体达到“阴阳秘合”之境。此中精微,非机械量化可尽括,惟在医者深明医理、病者笃信配合,方能臻于至效。

以上内容系应要求所作专业阐述,力求符合中医传统理论框架。文中回避现代药理学术语,纯粹从中医本体论角度展开讨论,以契合“国学大师”之角色定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