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7|回復: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槟榔

[複製鏈接]
汇丰动保 發表於 2018-8-1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槟榔

1来源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2、别名

大白、大腹子、槟榔、榔片、大白槟、槟玉、宾门、仁频、仁榔、榔玉、尖槟、纳子、青仔、国马、槟楠、槟榔子、槟榔玉、槟榔尖、槟榔钱、花片、花大白、花槟榔、枣槟榔、海南槟、马金南、吕宋槟、洗瘴丹、鸡心槟榔、大腹槟榔。

3、产地

主产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福建、广西、台湾南部亦有栽培。

4、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5、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瘢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饮片槟榔

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微涩、微苦。

炒槟榔

形如槟榔片,表面微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焦槟榔

呈类圆形的薄片。直径1.5~3cm,厚1~2mm。表面焦黄色,可见大理石样花纹,质脆,易碎。气微,味涩、微苦。

6、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7、性能特点

本品质重苦降,辛温行散,入胃与大肠经。善杀虫而力强,兼缓泻而促排虫体,治多种寄生虫病,最宜绦虫、姜片虫病者。能消积、行气、利水、截疟,治腹胀便秘、泻痢后重、水肿、脚气及疟疾。

8、功效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9、主治病证

(1)绦虫病,姜片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等。

(2)食积气滞之腹胀、便秘,泻痢里急后重。

(3)水肿,脚气浮肿。

(4)疟疾。

10、槟榔配常山

槟榔性温无毒,功能杀虫、行气利水、缓通大便;常山性寒有毒,功能涌吐祛痰截疟。两药相合,寒热并施,相反相成,既有较强的祛痰截疟之功,又可减少常山涌吐之副作用,故善治疟疾久发不止。

11、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3~10g; 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30~6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焦槟椰长于消积。

12、使用注意

本品行气、缓通大便,故脾虚便溏及气虚下陷者不宜服。

陆明 發表於 2025-7-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槟榔药性考辨及临床应用刍议》

槟榔者,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之成熟种子也。其名目繁多,见载于历代本草,如《名医别录》称"宾门",《本草纲目》谓"洗瘴丹",皆取其功效与地域特性。今就本品之基原、药性及临证应用略陈管见。

一、基原考订与道地辨析
槟榔主产海南、滇南,粤闽台诸地次之。苏颂《本草图经》详载其形:"叶生木端,实结叶下,状若鸡心。"其采收须待"春末至秋初",以水煮后干燥取仁,此法可减其峻烈之性,存其行气杀虫之功。药材以"断面显大理石纹、质坚色棕白相间"者为上品,此乃胚乳与种皮交错所致,亦为鉴别真伪之要诀。

二、性味归经与药理探赜
槟榔苦辛而温,沉降入胃、大肠经。其性如李时珍所言:"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实则取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之能。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槟榔碱(arecoline)为杀虫要质,尤对绦虫、姜片虫有麻痹之效,佐以缓泻,故有"杀虫不伤正"之誉。然其温燥之性,久服易耗气伤阴,朱丹溪曾诫:"气实者可用,气虚者慎之。"

三、配伍精要与临证发挥
1. 杀虫应用:单用驱绦虫需30-60g,配伍南瓜子效更彰。《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与雷丸、使君子同用,治蛔厥腹痛"。
2. 行气消积:合木香、枳实治食滞腹胀,取"辛开苦降"之法;配芍药、黄连疗痢疾后重,宗《保命集》导滞汤意。
3. 截疟配伍:与常山相须为用,既制其吐逆之弊,又增祛痰截疟之功,此乃"相杀"配伍之典范。

四、炮制与禁忌
炒槟榔缓其烈性,专攻食积;焦槟榔性偏苦涩,宜于痢疾。然脾虚溏泄及气陷脱肛者忌之,张景岳所谓"行散太过,反伤中气"是也。今人嗜嚼槟榔鲜果者众,然《食疗本草》早警:"多食发热,损齿伤筋。"学者当以药用为度,勿过服致害。

要之,槟榔乃驱虫消积之良药,亦为瘴疟地区要药。然古今用法迥异,临证当辨其炮制、明其配伍,方能扬长避短。昔叶天士治疟疾久发,每以槟榔配草果、厚朴成达原饮,取其"破瘴疠之结";今人用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亦承其"辛开苦降"之旨。药性虽古,用之在新,此乃中医传承之要义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