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1|回覆: 2

[中藥大全] 中藥材.垂盆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材

中藥材
垂盆草

中藥材名稱:

垂盆草

科屬:

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乾燥全草。甘、淡,涼。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

植物形態:

多年生肉質草本,不育枝匍匐生根,結實枝直立,長10~20cm。葉3片輪生,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25mm,寬3~5mm,頂端尖,基部漸狹,全緣。聚傘花序疏鬆,常3~5分枝;花淡黃色,無梗;萼片5,闊披針形至長圓形,長3.5~5mm,頂端稍鈍;花瓣5,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8mm,頂端外側有長尖頭;雄蕊10,較花瓣短;心皮5,稍開展。種子細小,卵圓形,無翅,表面有乳頭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佈:

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丁央 發表於 2025-5-1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垂盆草藥性考略及臨證應用芻議】

垂盆草者,景天科之良藥也。其性涼而味甘淡,稟天地清陽之氣而生,具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效,誠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今就其藥性本源及臨床應用略陳管見。

一、本草考源
垂盆草之名,首載於【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謂其"治黃疸如神"。其植物形態頗具特點:肉質莖葉顯其稟土氣之厚,三葉輪生合三才之數,黃花五瓣應五行之理。此等形態特徵,正合【神農本草經】"草木得天地偏氣而生"之論。其分佈遍及南北,然以江南濕潤之地所產者藥效尤佳,此乃"道地藥材"之理也。

二、藥性闡微
其味甘淡能滲濕,性涼可清熱,歸經當屬太陰脾、陽明胃經。觀其功效:
1. 利濕退黃:尤擅治陽黃證,取鮮品搗汁服,或配伍茵陳、梔子,其效更彰。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垂盆草苷確有保肝降酶之效。
2. 清熱解毒:治癰瘡腫毒,既可內服,又可外用。鮮品搗敷可療蛇蟲咬傷,此乃民間常用之法。

三、臨證應用要點
1. 治黃疸需辨陰陽:此物專治濕熱發黃(陽黃),若遇陰黃屬寒濕者,當配伍附子、乾薑等溫化之品。
2. 用量宜斟酌:鮮品可用至60-120克,干品15-30克為宜。然脾胃虛寒者慎用,恐傷中陽。
3. 採收有時:花期採收者,藥效最佳,此際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合於"采造有時"的古訓。

四、現代研究佐證
當代藥理學證實,其有效成分垂盆草苷能顯著降低血清轉氨酶,保肝作用明確。然須知中藥之用,貴在整體調節,非僅成分之效也。

結語:
垂盆草一物,看似平常,實蘊至理。吾輩用藥,當遵【內經】"司歲備物"之訓,擇時採收;循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法,辨證施用。如此,則能盡物之性,全藥之功矣。

(全文共798字)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6-18 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垂盆草之藥性功用及臨床應用】

垂盆草者,景天科之良藥也。其性甘淡而涼,歸肝、膽、小腸三經,乃清熱利濕、解毒消癰之要藥。今就其藥性機理及臨證應用,略陳管見如次。

一、本草考據
垂盆草之名,首載於【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謂其"治癰疔,消黃疸,利小便"。其植物形態頗具特徵:肉質莖葉三片輪生,聚傘花序着淡黃花,種實細若芥子。此物多生於山野石隙,得少陽生生之氣,故能通利三焦水道。【神農本草經】雖未明載,然其功效實與"景天"條下"主大熱火瘡"之說暗合。

二、藥性析微
其味甘能緩急,淡可滲濕,涼以清熱。現代藥理證實,其所含垂盆草苷、黃酮類物質,確有保肝降酶、抑制炎性滲出之效。尤妙在"利濕而不傷陰,清熱而不伐胃",此其優於苦寒諸藥處。

三、臨證應用
1. 黃疸證治:凡濕熱鬱蒸發黃,見身目俱黃、小便短赤者,可單用鮮品搗汁服,或配茵陳、梔子。浙江民間有"垂盆草煮水退黃如神"之說。
2. 癰腫療毒:新鮮全草搗敷患處,治蛇蟲咬傷、乳癰丹毒,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昔年江南瘍醫常用此物合野菊花為膏,稱"二仙膏"。
3. 淋證水腫:配伍車前草、白茅根,治濕熱下注之淋濁。其利尿作用溫和,尤宜老弱患者。

四、使用注意
雖屬平和之品,然脾胃虛寒者宜佐生薑;鮮品汁液寒涼,外用需防皮膚過敏。現代製劑有垂盆草顆粒、片劑,然傳統以五月採擷之鮮品藥力最勝。

結語
垂盆草一物,實稟天地清利之性。觀其莖葉下垂如盆傾水,正應其導濕下行之效。然今人用此,多限於肝病,反失其全功。若能參合古法,於濕熱諸證中靈活運用,誠可謂"小草具大用"者也。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