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7|回復: 2

[中药大全] 中药材.垂盆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29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药材

中药材
垂盆草

中药材名称:

垂盆草

科属:

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甘、淡,凉。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不育枝匍匐生根,结实枝直立,长10~20cm。叶3片轮生,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25mm,宽3~5mm,顶端尖,基部渐狭,全缘。聚伞花序疏松,常3~5分枝;花淡黄色,无梗;萼片5,阔披针形至长圆形,长3.5~5mm,顶端稍钝;花瓣5,披针形至长圆形,长5~8mm,顶端外侧有长尖头;雄蕊10,较花瓣短;心皮5,稍开展。种子细小,卵圆形,无翅,表面有乳头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丁央 發表於 2025-5-1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垂盆草药性考略及临证应用刍议》

垂盆草者,景天科之良药也。其性凉而味甘淡,禀天地清阳之气而生,具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效,诚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今就其药性本源及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一、本草考源
垂盆草之名,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谓其"治黄疸如神"。其植物形态颇具特点:肉质茎叶显其禀土气之厚,三叶轮生合三才之数,黄花五瓣应五行之理。此等形态特征,正合《神农本草经》"草木得天地偏气而生"之论。其分布遍及南北,然以江南湿润之地所产者药效尤佳,此乃"道地药材"之理也。

二、药性阐微
其味甘淡能渗湿,性凉可清热,归经当属太阴脾、阳明胃经。观其功效:
1. 利湿退黄:尤擅治阳黄证,取鲜品捣汁服,或配伍茵陈、栀子,其效更彰。现代研究证实其所含垂盆草苷确有保肝降酶之效。
2. 清热解毒:治痈疮肿毒,既可内服,又可外用。鲜品捣敷可疗蛇虫咬伤,此乃民间常用之法。

三、临证应用要点
1. 治黄疸需辨阴阳:此物专治湿热发黄(阳黄),若遇阴黄属寒湿者,当配伍附子、干姜等温化之品。
2. 用量宜斟酌:鲜品可用至60-120克,干品15-30克为宜。然脾胃虚寒者慎用,恐伤中阳。
3. 采收有时:花期采收者,药效最佳,此际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合于"采造有时"的古训。

四、现代研究佐证
当代药理学证实,其有效成分垂盆草苷能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保肝作用明确。然须知中药之用,贵在整体调节,非仅成分之效也。

结语:
垂盆草一物,看似平常,实蕴至理。吾辈用药,当遵《内经》"司岁备物"之训,择时采收;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法,辨证施用。如此,则能尽物之性,全药之功矣。

(全文共798字)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6-18 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垂盆草之药性功用及临床应用》

垂盆草者,景天科之良药也。其性甘淡而凉,归肝、胆、小肠三经,乃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之要药。今就其药性机理及临证应用,略陈管见如次。

一、本草考据
垂盆草之名,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谓其"治痈疔,消黄疸,利小便"。其植物形态颇具特征:肉质茎叶三片轮生,聚伞花序着淡黄花,种实细若芥子。此物多生于山野石隙,得少阳生生之气,故能通利三焦水道。《神农本草经》虽未明载,然其功效实与"景天"条下"主大热火疮"之说暗合。

二、药性析微
其味甘能缓急,淡可渗湿,凉以清热。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垂盆草苷、黄酮类物质,确有保肝降酶、抑制炎性渗出之效。尤妙在"利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伐胃",此其优于苦寒诸药处。

三、临证应用
1. 黄疸证治:凡湿热郁蒸发黄,见身目俱黄、小便短赤者,可单用鲜品捣汁服,或配茵陈、栀子。浙江民间有"垂盆草煮水退黄如神"之说。
2. 痈肿疗毒:新鲜全草捣敷患处,治蛇虫咬伤、乳痈丹毒,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昔年江南疡医常用此物合野菊花为膏,称"二仙膏"。
3. 淋证水肿:配伍车前草、白茅根,治湿热下注之淋浊。其利尿作用温和,尤宜老弱患者。

四、使用注意
虽属平和之品,然脾胃虚寒者宜佐生姜;鲜品汁液寒凉,外用需防皮肤过敏。现代制剂有垂盆草颗粒、片剂,然传统以五月采撷之鲜品药力最胜。

结语
垂盆草一物,实禀天地清利之性。观其茎叶下垂如盆倾水,正应其导湿下行之效。然今人用此,多限于肝病,反失其全功。若能参合古法,于湿热诸证中灵活运用,诚可谓"小草具大用"者也。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