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5|回覆: 0

[儒家學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7-28 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季氏16·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有位之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則因爲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還輕慢有德有位的人,褻瀆聖人的言論。』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評析

從天命到有德有位之人,到聖人,到君子,到小人,這是在天命的視角下,出現的四種人,也可以成爲人之德性修養的進路。從小人到君子,可以通過學習聖人的言論而達君子,君子學習踐行聖人的言論,君子或許就是社會的士君子,有德未必有位,卻是社會革新和『斯文之命』踐行者。君子存三畏,就是涵養德性,承斯文之命。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9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闡微】君子三畏與小人無忌之辨

【論語·季氏】此章以"畏"爲樞機,剖判君子小人之異,實爲儒家心性修養之要義。今試從三畏內涵、實踐維度及當代意義三端詳析之。

一、三畏之哲學內涵
"畏天命"乃儒家宇宙觀之核心。【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此畏非恐懼退縮,乃對宇宙法則的虔敬體認。朱子釋爲"知其可畏",正是對"天行有常"的理性認知與情感認同的統一。"畏大人"當從【周易】"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解,非畏其權勢,實敬其德位相稱之氣象。"畏聖人之言"則如孟子所謂"守先王之道",體現文化道統的敬畏。三者構成"天道-人道-文道"的完整體系。

二、實踐維度之現代詮釋
1. 畏天命在當代可轉化爲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如【禮記】"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生態智慧
2. 畏大人當理解爲對專業權威的尊重,此"大"在德不在位,與【大學】"明明德"相契
3. 畏聖言體現爲對文化經典的傳承,王陽明"六經皆我註腳"的實踐精神尤值取法

三、小人無忌之病理分析
"不知天命"直指存在論缺失,如莊子批評的"蔽於天而不知人"。"狎大人"反映價值平面化傾向,與【荀子】"貴賤有等"的禮治精神相悖。"侮聖言"則如韓愈所言"火其書"的文化虛無,終將導致【尚書】"自作孽"的後果。

當代啟示:
1. 重建敬畏意識需回歸"祭如在"的誠敬傳統(【論語·八佾】)
2. 區分敬畏與盲從,當循程頤"涵養須用敬"的工夫論
3. 在科技時代尤需保持"知天命"的謙卑,此即張載"爲天地立心"的真義

結語:三畏之說非壓抑性靈,實爲建構精神秩序的基石。方東美先生曾言"中國人永遠在莊嚴的宇宙中作逍遙遊",此中"莊嚴"正來自敬畏,"逍遙"則源於對敬畏的超越。讀此章者,當於敬畏中見自由,在限制中得超越,方是孔門真血脈。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7-14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君子三畏與小人無忌之辨

【論語·季氏】載孔子"三畏"之教,實爲華夏文明立極之要義。今觀九州書院所輯此章,深契聖賢微旨,試爲申論如下:

一、天命敬畏乃立身之本
"天命"非讖緯之說,實爲【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形上根源。君子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故能"居易以俟命";小人昧於"天行健"之道,如【荀子·天論】所斥"錯人而思天",終陷僭越妄爲之弊。朱子【集注】謂"畏天命者,知命之當然而不敢違",此即【易傳】"與天地合其德"的修爲路徑。

二、大人敬畏見禮序精神
"大人"非特指權貴,實爲【周易】"利見大人"的德位兼備者。鄭玄注"大人謂天子諸侯",然考【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可知其本質在德性。君子"畏"之,乃【禮記·曲禮】"毋不敬"的具體實踐;小人"狎"之,恰如【左傳】所記"鄭伯克段"之禍,終壞禮法綱紀。

三、聖言敬畏即道統承繼
聖人之言非文本本身,乃【文心雕龍】所謂"道沿聖以垂文"的文明載體。程頤解此章云:"聖人言約而義豐,故當敬畏",此即韓愈【原道】"堯以是傳之舜"的道統意識。小人"侮"之,實爲【尚書·秦誓】"侮聖言,逆忠直"的敗德之始,王陽明【傳習錄】特戒"詆毀先儒"即本於此。

四、三畏體系的文化深意
此三畏構成"天命-人道-文明"的完整體系:
1. 縱向:天命下貫爲聖言,聖言教化生大人
2. 橫向:君子持敬成德業,小人放肆敗綱常
如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三畏實爲華夏政教體系的核心密碼。今人當鑒王夫之【讀通鑑論】之教:"畏天命者畏民,畏大人者畏法,畏聖言者畏史。"

結語
三畏之說非迂闊之談,實爲【大學】"格致誠正"的實踐綱目。在解構權威的當代,更需重思"敬畏心"的文化價值。如馬一浮先生所言:"敬則天地貞觀,不敬則禮法蕩然。"君子存此三畏,方能如【周易】所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成就真正的人格氣象。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