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2|回覆: 2

[醫藥臨床] 原來姜也是中藥材,來看各種姜的不同作用。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24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生薑

為姜科植物的根莖。味辛,性溫。在中藥中性狀歸肺、胃、脾經。功能解表散寒,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咳喘,脹滿,泄瀉。其配伍應用為: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發熱等證。生薑辛溫發散,感冒輕證,可單用本品加紅糖煎湯熱服。但一般用作風寒感冒的輔助用藥,配合麻黃、桂枝、防風等,共奏發汗解表效果。

用於風寒客肺的咳嗽。生薑溫肺化痰止咳,輕證單用煎服或含咽,但臨床常配中藥材杏仁、中藥材紫蘇、中藥材陳皮等藥同用。本品亦用治久咳,多與補虛潤燥之飴糖或蜂蜜配用。

用於嘔吐、泄瀉。中藥材生薑有降逆止嘔作用,適用於各種證型之嘔吐,故有嘔家聖藥之美譽。因其性溫,尤善治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同用,以增強和中止嘔之力。方如【金匱要略】小半夏湯;若治胃熱嘔吐,則與黃連、竹茹等同用以清熱和中止嘔,方如【六因條辨】黃連溫膽湯。治水熱互結,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腸鳴下利等症,可配中藥材半夏、中藥材黃連等,以和胃降逆,散水消痞,如【傷寒論】生薑瀉心湯。中寒腹痛、吐瀉,可用煨姜配木香、甘草以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用於癰疽初起,凍瘡用及跌仆傷痛。生薑外用能溫血脈,暖肌肉,散寒滯,有消腫定痛功效。故治癰疽初起,可與大蒜頭、蔥白等熬成膏藥貼敷,如【瘍醫大全】救苦膏。治療凍瘡,用生薑製成干浸膏配辣椒辣素,用凡士林調搽少許塗抹患處,適用於I°~Ⅱ°的凍瘡預防。

治療跌仆傷痛。或用生薑和生地黃搗爛,或用生薑汁調大黃末敷患處。本品取汁調膩粉治蜂蟲蜇傷,亦有解毒止痛之效。

用於解藥物及魚蟹中毒。生薑能解諸毒,治食魚蟹等食物中毒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者,可配合紫蘇同用。

治半夏、天南星之輕度中毒引起喉舌麻木者,可單以生薑煎湯飲服,或搗取自然汁飲之,均有一定的效果。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

乾薑

為生薑根莖的乾燥品。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功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泄,亡陽厥逆,寒飲咳喘,寒濕痹痛。其配伍應用為:

用於脾胃寒證。症見脘腹冷痛、嘔吐瀉泄等。乾薑性熱,溫中散寒,助脾胃陽氣。故無論是外寒內侵,或陽氣不足之虛寒內生,均可應用。輕證單用即效,但臨證多配成複方,如脘腹冷痛,常與高良姜配伍,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功。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常與半夏同用,以溫中和胃,降逆止嘔,方如【金匱在略】半夏乾薑散。

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吐逆下利。配黨參、白朮、炙甘草等,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方如【傷寒論】理中丸。

用於亡陽證。乾薑善除裏寒,又能通脈助陽,治亡陽欲脫所致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常與附子相須為用,既能輔助附子以增強回陽救逆功效,又可減低附子的毒性,方如【傷寒論】通脈四逆湯、乾薑附子湯等。

用於寒飲伏肺,症見咳嗽氣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乾薑能溫肺散寒而化痰飲,並常配細辛、麻黃等以增強藥力,方如【傷寒論】小青龍湯,【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此外,乾薑散寒兼能燥濕,宣通絡脈,可用於寒濕痹痛,常配蒼朮、獨活、烏頭等藥,以增強散寒除濕之效。

炮姜

為姜科植物姜乾燥要莖的炮製品。味辛、性溫。歸脾、胃、肝經。其配伍應用於為:

用於脾胃虛寒之受用疼痛,嘔吐,瀉痢。炮姜辛苦性溫,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治脾胃虛寒所致諸證,單用亦可取效,但臨證多配伍應用。如治寒凝脘腹冷痛,常配高良姜,以增加散寒溫中之力,方如【局方】二姜丸。

治中焦虛寒,脾胃不和,腹痛吐瀉。常配人參、中藥材白朮、中藥材甘草等,以補虛散寒,健脾和中,方如【傷寒論】理中丸(湯)。

治脾腎陽虛,腹痛久瀉,冷滑注下不禁。可配炮附子、煨肉蔻等,以助陽散寒,實脾止瀉,方如【濟生方】火輪丸或【三因方】桂香丸。

用於吐血,便血,崩漏。炮姜能溫經止血,臨床可用治虛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經漏,可配側柏葉炭、艾葉炭、烏梅炭同用,以加強止血之力。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王業龍)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6-15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姜藥辨微:從生薑到乾薑的藥用體系闡析】

姜之為藥,肇端於【神農本草經】,歷代醫家遞相闡發,形成完整的藥用體系。今就生薑、乾薑之異同,參酌經方要義,作系統辨析。

一、生薑的藥用體系
生薑性味辛溫,其藥用機理主要體現在"通散"二字。【本草備要】稱其"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郁調中",實為的論。其臨床應用可分為三大層面:

1. 解表層面
生薑之妙,在於"輕揚透達"。治風寒表證,非獨依賴其發汗之力,更因其能"宣肺胃之氣以助衛陽"(【本草思辨錄】)。與麻黃配伍時,生薑既制麻黃峻烈之性,又助其宣發之力,此即仲景麻黃湯中暗含生薑之理。現代研究證實,生薑揮髮油能促進血液循環,此正合"辛散溫通"之旨。

2. 和胃層面
生薑被譽為"嘔家聖藥",其止嘔機制非單純抑制胃逆。【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中,生薑與半夏形成"辛開苦降"之妙配:生薑宣散水氣,半夏降逆化痰,二者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生薑止嘔適用於多種證型,關鍵在於配伍:胃熱配黃連,痰飲配茯苓,此即"同病異治"之體現。

3. 解毒層面
解魚蟹毒之用,實源於其"化濁"之功。生薑所含姜辣素能刺激消化酶分泌,加速毒素分解。解半夏毒之效,則因其與半夏存在"相殺"關係,【本草綱目】載此特殊配伍關係,現代研究證實生薑烯酚可拮抗半夏刺激性。

二、乾薑的藥用升華
乾薑由生薑炮製而得,其性轉熱,藥用機理轉向"守中"。【藥品化義】言:"乾薑守而不走,專溫中焦",實為的評。其臨床應用有三重境界:

1. 溫中境界
理中湯用乾薑,非僅取其溫脾陽,更因能"暖胃氣以生脾土"(【傷寒明理論】)。與生薑相比,乾薑溫補之力持久,尤宜沉寒痼冷之證。現代研究顯示,乾薑醇提物能顯著增強胃腸張力,此即"溫中"的科學闡釋。

2. 回陽境界
四逆湯中,乾薑與附子形成"火土相生"之局。乾薑守中焦,使附子回陽之力有所憑依,此乃仲景用藥精妙處。研究表明,乾薑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與附子協同改善循環衰竭。

3. 化飲境界
小青龍湯用乾薑溫肺化飲,取其"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效。與細辛配伍,一守一走,共奏溫化寒痰之功。現代證實幹姜揮髮油能顯著改善氣道高反應性。

三、姜藥應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用,此理易明。然有特殊情形:真寒假熱證反宜姜附,此即"甚者從之"之治則。另須注意,現代醫學診斷的胃潰瘍屬熱證者,縱有脘痛喜溫,亦當慎用乾薑。

結語:姜之為用,看似平常實蘊至理。從生薑到乾薑的轉化,體現了中藥"生熟異治"的哲學智慧。明乎此,則姜之藥用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陳辰 發表於 2025-6-29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姜藥辨微:從生薑到乾薑的藥用體系闡析】

姜之為藥,肇端於【神農本草經】,歷代醫家遞相闡發,形成完整的藥用體系。今就生薑、乾薑之異同,參酌經典,辨其要旨如下:

一、生薑藥性析微
生薑性味辛溫,其用有三途:一者走表,【醫學啟源】謂其"發散風寒",輕證可單用紅糖配伍,重證則需佐麻黃、桂枝,此即【傷寒論】桂枝湯以姜棗為引之理;二者入肺,【本草備要】載其"溫中止嘔,消痰下氣",治咳須分新久,新咳配杏仁、紫蘇,久咳佐飴糖、蜂蜜;三者降胃,仲景小半夏湯證、生薑瀉心湯證,皆示其和胃降逆之妙用。

其外用之法則本於"辛溫透達"之性:救苦膏治癰疽,取辛散之力;解魚蟹毒,秉中和之德;尤妙在解半夏毒,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特標此效,實開"相殺"配伍之先河。

二、乾薑藥性升華
乾薑由生薑干制,然非簡單燥濕之變。【本草求真】明言:"乾薑大辛大熱,守而不走。"其性熱質燥,歸經側重中焦:理中湯用治脾寒泄瀉,四逆湯配伍附子回陽,小青龍湯化飲止咳,皆取其"溫守"之性。陳修園謂:"生薑主散,乾薑主守",實為的論。

三、姜藥體系辨異
1. 性味差異:生薑辛溫宣散,乾薑辛熱沉固
2. 歸經側重:生薑偏肺胃,乾薑重脾心
3. 功效分野:生薑解表止嘔,乾薑溫裏回陽
4. 配伍法度:生薑配解表藥多生用,乾薑伍溫裏藥常炮製

四、臨證要點
1. 生薑用量宜重(10-30克),乾薑用量宜輕(3-10克)
2. 陰虛火旺者忌用,然乾薑禁忌更嚴
3. 生薑可作食療,乾薑必入方劑
4. 夏季慎用乾薑,冬季生薑亦需辨證

結語:姜之為物,看似平常,實蘊至理。李時珍【本草綱目】分列生薑、乾薑兩條,正是洞察其藥性升降之妙。今人用姜,當遵"生走干守"之旨,明辨表裏虛實,方不負先賢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