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4|回復: 2

[医药临床] 原来姜也是中药材,来看各种姜的不同作用。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7-24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生姜

为姜科植物的根茎。味辛,性温。在中药中性状归肺、胃、脾经。功能解表散寒,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咳喘,胀满,泄泻。其配伍应用为: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发热等证。生姜辛温发散,感冒轻证,可单用本品加红糖煎汤热服。但一般用作风寒感冒的辅助用药,配合麻黄、桂枝、防风等,共奏发汗解表效果。

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生姜温肺化痰止咳,轻证单用煎服或含咽,但临床常配中药材杏仁、中药材紫苏、中药材陈皮等药同用。本品亦用治久咳,多与补虚润燥之饴糖或蜂蜜配用。

用于呕吐、泄泻。中药材生姜有降逆止呕作用,适用于各种证型之呕吐,故有呕家圣药之美誉。因其性温,尤善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同用,以增强和中止呕之力。方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若治胃热呕吐,则与黄连、竹茹等同用以清热和中止呕,方如〖六因条辨〗黄连温胆汤。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等症,可配中药材半夏、中药材黄连等,以和胃降逆,散水消痞,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中寒腹痛、吐泻,可用煨姜配木香、甘草以温中散寒,止痛,止泻。

用于痈疽初起,冻疮用及跌仆伤痛。生姜外用能温血脉,暖肌肉,散寒滞,有消肿定痛功效。故治痈疽初起,可与大蒜头、葱白等熬成膏药贴敷,如〖疡医大全〗救苦膏。治疗冻疮,用生姜制成干浸膏配辣椒辣素,用凡士林调搽少许涂抹患处,适用于I°~Ⅱ°的冻疮预防。

治疗跌仆伤痛。或用生姜和生地黄捣烂,或用生姜汁调大黄末敷患处。本品取汁调腻粉治蜂虫蜇伤,亦有解毒止痛之效。

用于解药物及鱼蟹中毒。生姜能解诸毒,治食鱼蟹等食物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者,可配合紫苏同用。

治半夏、天南星之轻度中毒引起喉舌麻木者,可单以生姜煎汤饮服,或捣取自然汁饮之,均有一定的效果。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干姜

为生姜根茎的干燥品。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泄,亡阳厥逆,寒饮咳喘,寒湿痹痛。其配伍应用为:

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泄等。干姜性热,温中散寒,助脾胃阳气。故无论是外寒内侵,或阳气不足之虚寒内生,均可应用。轻证单用即效,但临证多配成复方,如脘腹冷痛,常与高良姜配伍,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常与半夏同用,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如〖金匮在略〗半夏干姜散。

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吐逆下利。配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方如〖伤寒论〗理中丸。

用于亡阳证。干姜善除里寒,又能通脉助阳,治亡阳欲脱所致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常与附子相须为用,既能辅助附子以增强回阳救逆功效,又可减低附子的毒性,方如〖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

用于寒饮伏肺,症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干姜能温肺散寒而化痰饮,并常配细辛、麻黄等以增强药力,方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此外,干姜散寒兼能燥湿,宣通络脉,可用于寒湿痹痛,常配苍术、独活、乌头等药,以增强散寒除湿之效。

炮姜

为姜科植物姜干燥要茎的炮制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肝经。其配伍应用于为:

用于脾胃虚寒之受用疼痛,呕吐,泻痢。炮姜辛苦性温,能温中散寒止呕止泻。

治脾胃虚寒所致诸证,单用亦可取效,但临证多配伍应用。如治寒凝脘腹冷痛,常配高良姜,以增加散寒温中之力,方如〖局方〗二姜丸。

治中焦虚寒,脾胃不和,腹痛吐泻。常配人参、中药材白术、中药材甘草等,以补虚散寒,健脾和中,方如〖伤寒论〗理中丸(汤)。

治脾肾阳虚,腹痛久泻,冷滑注下不禁。可配炮附子、煨肉蔻等,以助阳散寒,实脾止泻,方如〖济生方〗火轮丸或〖三因方〗桂香丸。

用于吐血,便血,崩漏。炮姜能温经止血,临床可用治虚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经漏,可配侧柏叶炭、艾叶炭、乌梅炭同用,以加强止血之力。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王业龙)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6-15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姜药辨微:从生姜到干姜的药用体系阐析》

姜之为药,肇端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递相阐发,形成完整的药用体系。今就生姜、干姜之异同,参酌经方要义,作系统辨析。

一、生姜的药用体系
生姜性味辛温,其药用机理主要体现在"通散"二字。《本草备要》称其"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实为的论。其临床应用可分为三大层面:

1. 解表层面
生姜之妙,在于"轻扬透达"。治风寒表证,非独依赖其发汗之力,更因其能"宣肺胃之气以助卫阳"(《本草思辨录》)。与麻黄配伍时,生姜既制麻黄峻烈之性,又助其宣发之力,此即仲景麻黄汤中暗含生姜之理。现代研究证实,生姜挥发油能促进血液循环,此正合"辛散温通"之旨。

2. 和胃层面
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其止呕机制非单纯抑制胃逆。《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中,生姜与半夏形成"辛开苦降"之妙配:生姜宣散水气,半夏降逆化痰,二者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生姜止呕适用于多种证型,关键在于配伍:胃热配黄连,痰饮配茯苓,此即"同病异治"之体现。

3. 解毒层面
解鱼蟹毒之用,实源于其"化浊"之功。生姜所含姜辣素能刺激消化酶分泌,加速毒素分解。解半夏毒之效,则因其与半夏存在"相杀"关系,《本草纲目》载此特殊配伍关系,现代研究证实生姜烯酚可拮抗半夏刺激性。

二、干姜的药用升华
干姜由生姜炮制而得,其性转热,药用机理转向"守中"。《药品化义》言:"干姜守而不走,专温中焦",实为的评。其临床应用有三重境界:

1. 温中境界
理中汤用干姜,非仅取其温脾阳,更因能"暖胃气以生脾土"(《伤寒明理论》)。与生姜相比,干姜温补之力持久,尤宜沉寒痼冷之证。现代研究显示,干姜醇提物能显著增强胃肠张力,此即"温中"的科学阐释。

2. 回阳境界
四逆汤中,干姜与附子形成"火土相生"之局。干姜守中焦,使附子回阳之力有所凭依,此乃仲景用药精妙处。研究表明,干姜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与附子协同改善循环衰竭。

3. 化饮境界
小青龙汤用干姜温肺化饮,取其"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与细辛配伍,一守一走,共奏温化寒痰之功。现代证实干姜挥发油能显著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三、姜药应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用,此理易明。然有特殊情形:真寒假热证反宜姜附,此即"甚者从之"之治则。另须注意,现代医学诊断的胃溃疡属热证者,纵有脘痛喜温,亦当慎用干姜。

结语:姜之为用,看似平常实蕴至理。从生姜到干姜的转化,体现了中药"生熟异治"的哲学智慧。明乎此,则姜之药用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陈辰 發表於 2025-6-29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姜药辨微:从生姜到干姜的药用体系阐析》

姜之为药,肇端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递相阐发,形成完整的药用体系。今就生姜、干姜之异同,参酌经典,辨其要旨如下:

一、生姜药性析微
生姜性味辛温,其用有三途:一者走表,《医学启源》谓其"发散风寒",轻证可单用红糖配伍,重证则需佐麻黄、桂枝,此即《伤寒论》桂枝汤以姜枣为引之理;二者入肺,《本草备要》载其"温中止呕,消痰下气",治咳须分新久,新咳配杏仁、紫苏,久咳佐饴糖、蜂蜜;三者降胃,仲景小半夏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皆示其和胃降逆之妙用。

其外用之法则本于"辛温透达"之性:救苦膏治痈疽,取辛散之力;解鱼蟹毒,秉中和之德;尤妙在解半夏毒,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特标此效,实开"相杀"配伍之先河。

二、干姜药性升华
干姜由生姜干制,然非简单燥湿之变。《本草求真》明言:"干姜大辛大热,守而不走。"其性热质燥,归经侧重中焦:理中汤用治脾寒泄泻,四逆汤配伍附子回阳,小青龙汤化饮止咳,皆取其"温守"之性。陈修园谓:"生姜主散,干姜主守",实为的论。

三、姜药体系辨异
1. 性味差异:生姜辛温宣散,干姜辛热沉固
2. 归经侧重:生姜偏肺胃,干姜重脾心
3. 功效分野:生姜解表止呕,干姜温里回阳
4. 配伍法度:生姜配解表药多生用,干姜伍温里药常炮制

四、临证要点
1. 生姜用量宜重(10-30克),干姜用量宜轻(3-10克)
2. 阴虚火旺者忌用,然干姜禁忌更严
3. 生姜可作食疗,干姜必入方剂
4. 夏季慎用干姜,冬季生姜亦需辨证

结语:姜之为物,看似平常,实蕴至理。李时珍《本草纲目》分列生姜、干姜两条,正是洞察其药性升降之妙。今人用姜,当遵"生走干守"之旨,明辨表里虚实,方不负先贤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