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0|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24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科後.孟郊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詞賞析

詩人考試高中,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

前兩句人不僅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最後兩句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並派生出「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

在車馬擁擠的長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馬疾馳,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也不可能「看盡」。

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當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

揚中華詩文志,恰同學少年時

【中華好詩詞】大學季第二季「恰同學少年」

今晚9點12分,華麗歸來

希望好詩詞舞台上的詩詞才俊們

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早日實現「一日看盡長安花」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54f0b70c139932fdf196510f6dffa769.jpg

丁央 發表於 2025-4-30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孟郊〖登科後〗的狂喜書寫與唐人科舉心態】

孟郊此詩堪稱唐代科舉詩中最具感染力的狂喜書寫,其價值不僅在於誕生了兩個沿用千載的成語,更在於真實記錄了寒士階層突破社會壁壘時的精神躍動。全詩以對比結構展開:前聯"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通過時空壓縮形成強烈反差,將舉子數十載的困頓潦倒壓縮為"齷齪"二字,而新科及第的暢快則具象為思維疆界的無限拓展。這種心理空間的劇烈擴張,實為唐代科舉制度下特有的精神現象。

後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妙處,正在於其違背物理邏輯而契合心理真實。長安城周長達35公里,朱雀大街寬達150米,按【唐六典】記載,京城馳馬本屬違禁。但詩人以主觀時間消解客觀空間:馬蹄之"疾"實為心境輕快的外化,"看盡"更非實指觀花,而是象徵性占有整個文化中心的權力宣言。這種空間征服欲,折射出新進士"一日看遍長安花"的集體心態——據【唐摭言】記載,新科進士確有"探花宴"的傳統,但需三日方完成所有儀式,孟郊將之濃縮為"一日",恰是文學誇張忠於心理真實的典範。

詩中"放蕩"二字尤需注意。在唐代語境中,此詞既有恣意縱情之義,亦含突破禮法之意。【舊唐書】載孟郊"性孤僻寡合",其突然宣稱"放蕩",正暴露科舉對士人性格的暫時性重塑。這種人格解縛現象,在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等詩句中皆有呼應,構成唐代科舉文學的重要母題。

該詩的傳播史亦值得玩味。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已注意到"走馬看花"的典故轉化,至明代成為固定成語。但需辨明:成語側重旁觀者的浮光掠影,原詩卻強調主體的主動掌控。這種語義流變,恰印證了文學經典在傳播中的創造性誤解。今人誦讀此詩,當置於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背景下,方能體會46歲及第的孟郊,為何能將片刻歡愉升華為永恆的生命詩章。
周佐 發表於 2025-7-1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孟郊〖登科後〗的狂喜書寫與精神超越】

孟郊此詩以"齷齪"與"放蕩"的強烈對比開篇,實為唐代科舉士子心態的典型標本。按【唐摭言】載,進士及第者"春風得意,馬蹄輕疾"乃當時風尚,然孟郊將此集體記憶升華為個體生命體驗的藝術表達,其價值遠超普通登科詩的範疇。

一、時空壓縮的抒情策略
"一日看盡長安花"實為詩家語之典範。考【長安志】,唐時長安城周回七十里,有六街十二衢,縱使快馬亦難一日遍覽。然詩人以心理時間置換物理時間,用空間意象的密集堆疊(春風、馬蹄、繁花)構建出情感迸發的詩性真實。這種"無理而妙"(清·賀裳語)的筆法,恰合司空圖【詩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之旨。

二、雙重成語的生成機制
"春風得意"出自【莊子·齊物論】"樂出虛"的逍遙境界,經詩人點化,遂成科舉文化的核心意象;"走馬觀花"則暗含【世說新語】"乘興而行"的魏晉風度。兩個成語的衍生,印證了宋人嚴羽"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的創作論——當書卷氣與生命體驗熔鑄為一,自能產生超越文本的符號價值。

三、狂歡背後的精神史意義
值得玩味的是,孟郊登第時已四十六歲(據華忱之【孟郊年譜】),其"放蕩思無涯"的狂喜實為長期壓抑的反彈。這種"老童生"的特殊心境,使詩歌在張揚中隱含苦澀,與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的從容形成微妙對照。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評其"氣局褊促",殊不知正是這種不克制的真誠,成就了詩歌的動人力量。

今人解讀此詩,當置於科舉制度與士人命運的交匯處觀照。詩中那個縱馬長安的身影,既是制度塑造的集體狂歡,更是個體生命突破現實桎梏的精神象徵。這種"得意忘形"的瞬間永恆,恰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珍貴的抒情傳統。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