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1|回復: 1

[诗词赏析] 山雨溪风卷钓丝全诗赏析

  [複製鏈接]

山雨溪风卷钓丝赏析

山雨溪风卷钓丝赏析

溪兴

【唐】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

  1. 溪兴: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

    瓦瓯:陶制的小盆。

【译文】

垂钓时突然雨大风急,只能卷起钓丝,走进船舱,拿出盛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酒醉睡着后无人唤醒,待到酒醒,才知船儿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老年归隐九华山后即兴所作的一首不同于他以往风格的诗篇。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溪流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

『山雨溪风卷钓丝』,句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有『山雨溪风』,所以『卷钓丝』了。稍有垂钓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风,反而更能刺激钓鱼人的兴趣,更容易钓到鱼,给垂钓活动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古诗『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雨疾风狂才足以让钓者收竿停钓。诗人大概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吧,无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钓丝』的无奈。

从诗句上也看不出来,也许是诗人有意忽略季节特点,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钓溪上,季节并不是他强调的重点。诗人的着眼点在于:用垂钓这一表示隐逸的传统话题昭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隐居。诗人晚年奔走无门,不得不回到家乡九华山过清苦的隐居生活。也许生活艰难,垂钓还有维持生计的意思,鱼可作为吃食的一点补充。又因雨大风急,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诗人心里该有几分酸楚吧。

『瓦瓯蓬底独酌时』与上句互为因果:『卷钓丝』是『因』,『独酌时』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应该划船回家了,但诗人却没有,而是躲进船里,面对风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饮起来,或许诗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点儿再继续垂钓;也可能是因为『山雨溪风』,正好有了过酒瘾的借口,诗人才有机会喝一杯。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人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在动乱的晚唐,激情飞扬、疾恶如仇的诗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创作这首诗时,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

【作者】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张曼玉哦 發表於 2025-4-16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溪兴》赏析:杜荀鹤晚年的禅意与困顿

杜荀鹤此诗作于归隐九华山时期,表面写溪上独酌之闲适,实则暗藏晚唐士人典型的生存困境。全诗以"山雨溪风"起兴,以"流到前溪"作结,短短四句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精神空间,须从三个层面细读。

一、物象选择的隐喻性
诗中"钓丝""瓦瓯""篷底"等意象构成微型宇宙。"卷钓丝"动作暗含《周易》"巽为风"的卦象,风卷丝线恰似命运拨弄;"瓦瓯"作为粗陶酒器,与李白"金樽清酒"形成强烈反差,昭示寒士本色。更值得注意的是"篷底"这一空间意象,既是物理遮蔽,更是精神茧房,诗人蜷缩其中独酌的姿态,实为晚唐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精神蜷缩的隐喻。

二、因果链中的生命状态
全诗暗含三重因果:风雨迫收竿(外因)→独酌至醉(内因)→漂流不觉(结果)。这种递进关系揭示出诗人"被迫隐逸—借酒消愁—麻木放逐"的心理轨迹。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主动选择不同,杜荀鹤的"醉眠"实为对现实的消极抵抗。其《自叙》中"酒瓮琴书伴病身"可与此诗互证,均呈现用酒精麻痹痛苦的生存策略。

三、禅道外壳下的儒家内核
表面看,此诗符合"随波逐流"的道家哲学,但深究则见儒家底色。"无人唤"的孤独对应着"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句)的仕途失落,"前溪"意象在唐诗中常指代不可溯的时光(如李商隐"前溪舞罢君回顾"),暗示诗人对虚度光阴的隐忧。所谓"隐逸之乐",实为壮志未酬的自我宽慰。

杜荀鹤以白描手法完成了一幅精神自画像。较之其《山中寡妇》等讽喻诗,此诗更具多义性——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或见随遇而安的豁达,或见英雄失路的悲凉,而这正是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末句"也不知"三字尤妙,既可以是陶渊明式的物我两忘,也可以是李商隐式的惘然若失,留给后世永恒的解读空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