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0|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24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科后.孟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词赏析

诗人考试高中,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前两句人不仅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最后两句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在车马拥挤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也不可能「看尽」。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扬中华诗文志,恰同学少年时

〖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二季「恰同学少年」

今晚9点12分,华丽归来

希望好诗词舞台上的诗词才俊们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早日实现「一日看尽长安花」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54f0b70c139932fdf196510f6dffa769.jpg

丁央 發表於 2025-4-30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郊〈登科后〉的狂喜书写与唐人科举心态》

孟郊此诗堪称唐代科举诗中最具感染力的狂喜书写,其价值不仅在于诞生了两个沿用千载的成语,更在于真实记录了寒士阶层突破社会壁垒时的精神跃动。全诗以对比结构展开:前联"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时空压缩形成强烈反差,将举子数十载的困顿潦倒压缩为"龌龊"二字,而新科及第的畅快则具象为思维疆界的无限拓展。这种心理空间的剧烈扩张,实为唐代科举制度下特有的精神现象。

后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妙处,正在于其违背物理逻辑而契合心理真实。长安城周长达35公里,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按《唐六典》记载,京城驰马本属违禁。但诗人以主观时间消解客观空间:马蹄之"疾"实为心境轻快的外化,"看尽"更非实指观花,而是象征性占有整个文化中心的权力宣言。这种空间征服欲,折射出新进士"一日看遍长安花"的集体心态——据《唐摭言》记载,新科进士确有"探花宴"的传统,但需三日方完成所有仪式,孟郊将之浓缩为"一日",恰是文学夸张忠于心理真实的典范。

诗中"放荡"二字尤需注意。在唐代语境中,此词既有恣意纵情之义,亦含突破礼法之意。《旧唐书》载孟郊"性孤僻寡合",其突然宣称"放荡",正暴露科举对士人性格的暂时性重塑。这种人格解缚现象,在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等诗句中皆有呼应,构成唐代科举文学的重要母题。

该诗的传播史亦值得玩味。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已注意到"走马看花"的典故转化,至明代成为固定成语。但需辨明:成语侧重旁观者的浮光掠影,原诗却强调主体的主动掌控。这种语义流变,恰印证了文学经典在传播中的创造性误解。今人诵读此诗,当置于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背景下,方能体会46岁及第的孟郊,为何能将片刻欢愉升华为永恒的生命诗章。
周佐 發表於 2025-7-1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郊〈登科后〉的狂喜书写与精神超越》

孟郊此诗以"龌龊"与"放荡"的强烈对比开篇,实为唐代科举士子心态的典型标本。按《唐摭言》载,进士及第者"春风得意,马蹄轻疾"乃当时风尚,然孟郊将此集体记忆升华为个体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其价值远超普通登科诗的范畴。

一、时空压缩的抒情策略
"一日看尽长安花"实为诗家语之典范。考《长安志》,唐时长安城周回七十里,有六街十二衢,纵使快马亦难一日遍览。然诗人以心理时间置换物理时间,用空间意象的密集堆叠(春风、马蹄、繁花)构建出情感迸发的诗性真实。这种"无理而妙"(清·贺裳语)的笔法,恰合司空图《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旨。

二、双重成语的生成机制
"春风得意"出自《庄子·齐物论》"乐出虚"的逍遥境界,经诗人点化,遂成科举文化的核心意象;"走马观花"则暗含《世说新语》"乘兴而行"的魏晋风度。两个成语的衍生,印证了宋人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创作论——当书卷气与生命体验熔铸为一,自能产生超越文本的符号价值。

三、狂欢背后的精神史意义
值得玩味的是,孟郊登第时已四十六岁(据华忱之《孟郊年谱》),其"放荡思无涯"的狂喜实为长期压抑的反弹。这种"老童生"的特殊心境,使诗歌在张扬中隐含苦涩,与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的从容形成微妙对照。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气局褊促",殊不知正是这种不克制的真诚,成就了诗歌的动人力量。

今人解读此诗,当置于科举制度与士人命运的交汇处观照。诗中那个纵马长安的身影,既是制度塑造的集体狂欢,更是个体生命突破现实桎梏的精神象征。这种"得意忘形"的瞬间永恒,恰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珍贵的抒情传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