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1|回覆: 2

[講古] 歷史:樂毅伐齊的故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11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國中後期,戰爭更加頻繁,各國之間,時敵時友,時弱時強。紛亂的局勢,也造就了大量的名臣武將,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樂毅,就是其中的一員。

燕國,曾經差點被齊國滅國,後來雖然勉強復國,但也是元氣大傷,本來就衰弱的國勢,更是如風中之燭,隨時有覆滅的可能。燕昭王就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公元前312年),即位為燕國國君的。

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發下誓言,一定要向齊國報仇雪恨。燕昭王明白,要想復仇,必須強國;要想強國,必須有人才。

為了招攬賢才,燕昭王放下君主的架子,謙卑恭敬,對待賢人,甘心執弟子之禮,並且不惜重金,以非常優厚的待遇,訪求天下賢人。並且在易水邊修築招賢台,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黃金台,『復於易水之旁,築起高台,積黃金於台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台,亦叫黃金台。於是燕王好士,傳布遠近。』

消息傳出,各國有志不得施展之賢士,紛紛前來。其中,不乏真正的名士,比較著名的,像從趙國來的名將劇辛,從齊國來的名士鄒衍(zōu yǎn),從魏國來的能臣樂毅……昭王悉拜為客卿,與謀國事。其中,最為傑出的,還是要屬樂毅。

樂毅才學出眾,精通兵法,曾經做過趙國的小官。後來又做了魏國的官員,但是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樂毅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於是找個機會,到了燕國。

樂毅見到燕昭王后,燕昭王對待樂毅非常恭敬,以客禮相待。樂毅深受感動,於是留在燕國。

人才有了,燕昭王慢慢開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燕昭王的一系列舉措,得到了燕國國內各階層的擁護,燕國的國力快速恢復並不斷提高。

此時燕國的對手齊國,在齊湣王的統治下,正是肆無忌憚,大肆擴張的時候。齊國的強大加上齊湣王的剛愎自用,使得齊國多年來,對外戰爭不斷,與楚國、魏國、趙國、秦國,都曾經發生過規模不等的戰爭。

齊國的強大,使得各諸侯國又怕又恨,表面上紛紛歸附,背後卻是暗流洶湧。

同時,齊湣王對國內的統治也比較殘暴,橫徵暴斂,加上長時間的大量用兵,搞得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

燕昭王感覺攻打齊國,報仇雪恨的時機應該成熟了,於是找來眾臣商量。樂毅提出,燕國雖然現在已經強大起來,非昔日可比,但是齊國畢竟是個老牌強國,不是燕國單獨能滅亡的了的,應該聯合楚、魏、趙等國,共同攻擊齊國。燕昭王深以為然,開始聯繫各諸侯國,並且派樂毅出使趙國。

各諸侯國本來就不滿齊國的所作所為,現在見有人牽頭,紛紛贊成。樂毅更是圓滿完成任務,趙惠文王甚至將趙國的相印都交給了樂毅,以示信任。於是燕昭王動員了傾國人馬,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各國君主也都同意,由樂毅擔任總指揮。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聯軍,攻打齊國。

面對着來勢洶洶的聯軍,齊湣王始料不及。驕橫自大的齊湣王開始認為各國沒這個膽量敢來攻打自己。等聽到聯軍已經攻入齊國的消息,才連忙組織人馬抵擋。

齊湣王任命觸子為主將,率領齊國主力部隊,渡過濟水,在濟水西岸,雙方軍隊展開了大會戰。但是齊湣王又經常胡亂指揮,弄的前線將領焦頭爛額。

雙方接戰後,指揮混亂的齊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大敗而逃,主將不知所蹤。齊軍殘兵敗將,退守都城臨淄。樂毅率領燕國軍隊窮追猛打,直撲齊國都城臨淄。

原來趾高氣揚的齊湣王,現在卻變得膽小如鼠、貪生怕死,他見國都臨淄已經變成孤城一座,擔心守不住,於是率先逃跑。齊湣王一直跑到號稱齊國五都之一的莒(jǔ)城,覺得這裡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比較安全,才在此停留下來。

樂毅率領燕國軍隊,猛烈攻擊臨淄。因為國君逃跑,士氣不振,沒人願意死戰,守將用兵的本領也很一般,所以燕國軍隊,並沒有花費太大代價,就拿下了臨淄城。

樂毅命人將齊國王室多年聚斂、珍藏的珍寶,以及宗廟祭祀用的各種珍貴器物,全部奪取,派專人運回燕國。樂毅此舉,可以說是徹底的報了當年齊國侵入燕國,搶奪珍寶、祭器的仇恨。

燕昭王大喜過望,親自趕到濟水,犒勞軍隊,獎賞將士,並且把昌國之地封給樂毅,封樂毅為昌國君。同時命令樂毅,繼續進攻,爭取徹底滅亡齊國。

此時楚國見有機可乘,打着救援齊國的名義,派大將淖齒(nào chǐ)率領楚軍,侵占了大片齊國的領土。焦頭爛額的齊湣王不但沒有防備楚軍,反而將楚軍當做了救星,為了讓楚軍幫忙打退燕國軍隊,不惜封淖齒為齊國國相。不過齊湣王沒想到,自己盛情邀請來的,卻是致自己於死地的死神。

因為前面,齊湣王多次或者入侵,或者戲弄楚國,所以楚國上下,恨齊湣王入骨。現在淖齒見齊湣王不防備自己,於是趁機將齊湣王抓住,命人將之懸掛在屋梁之上,活生生的抽筋剝皮,卻又不讓齊湣王早死。齊湣王在酷刑之下,哀嚎了兩天兩夜,才氣絕身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不得好死的君王之中,齊湣王都屬於死的最慘的國君之一。

樂毅攻克臨淄城後,先是安撫民心,然後兵分五路,多面出擊,準備徹底消滅齊國抵抗力量,占領齊國全境。

此時的齊國是人心惶惶,百姓紛紛逃離家園,士兵也是兵無戰心,而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之下,則是繼續高歌猛進,在不足六個月的時間裡,連續攻取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尚未攻克。

為了收服齊國的民心,樂毅暫時放緩了前進的腳步,對齊國僅剩的最後兩座堡壘,派軍隊將之圍困,並沒有全力攻打。並且在進攻受阻後,就徹底轉為圍困了。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5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樂毅伐齊的戰略智慧與歷史鏡鑒】

戰國中期燕齊之爭,實為弱國逆襲的經典範本。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樂毅統五國聯軍破齊七十餘城的史事,不僅展現"得士者昌"的政治智慧,更暗含"因勢利導"的兵家要義。細究這段歷史,可見三重戰略深意。

其一,人才蓄力乃強國之本。燕昭王"築台自隗始"的招賢策略,開創戰國養士新風。【戰國策】載其"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非獨樂毅,劇辛、鄒衍等皆"爭湊燕",形成人才集群效應。這種系統性人才建設,使燕國在二十年間完成"士卒樂佚輕戰"的軍事轉型。樂毅身兼魏、趙仕宦經驗,其"雜家"背景恰為整合各國戰術之長奠定基礎。

其二,伐交先於伐兵。樂毅提出"必與天下圖之"的合縱戰略,本質是地緣矛盾轉化藝術。其時齊湣王"南破楚,西屈秦,北敗燕"的擴張,已觸發"三晉"恐慌。樂毅敏銳捕捉列國"恐齊之強"的心理,以"共分齊地"為餌,構建反齊同盟。這種"借勢"思維,使燕國以最小成本撬動最大戰略收益,正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要。

其三,軍政結合的持久戰略。樂毅破齊後"修整燕軍,禁止侵掠"的舉措,體現"以義伐暴"的政治智慧。其六年屯兵並非軍事無能,而是通過"祀桓公、封王蠋"等文化認同策略,瓦解齊人抵抗意志。這種"攻心為上"的方略,較之白起長平殺降更顯遠見,若非燕惠王中反間計而臨陣易將,或可改寫戰國格局。

樂毅伐齊的現代啟示在於:強國非僅恃武力,需人才、外交、民心的系統運作。燕昭王與樂毅的君臣際遇,印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真理。而齊湣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的教訓,則警示任何霸權終將敗於失道寡助。太史公評樂毅"始齊之敗,其萌在閔王之自滿",誠為千古箴言。
江決 發表於 2025-4-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樂毅伐齊:戰國合縱戰略的典範與燕昭王的霸業奠基】

樂毅伐齊一事,實為戰國中期戰略格局轉折之關鍵,其價值不僅在於軍事勝利本身,更在於其完美呈現了弱國崛起的政治智慧與合縱戰略的實踐範式。燕昭王與樂毅這對君臣組合,恰如管仲之於齊桓公,共同演繹了"弱燕復強"的經典案例。

一、黃金台的政治符號學意義
燕昭王所築黃金台,絕非簡單的招賢儀式。【說苑·君道】載其"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此舉措實為政治符號的精心構建:其一,以空間建築重塑國家形象,將易水之畔的土台轉化為人才向心的精神圖騰;其二,通過"執弟子禮"的儀式化行為,解構傳統君臣等級,建立新型知識權力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樂毅、劇辛、鄒衍等跨國人才的組合,恰構成完整的軍政智庫——劇辛長於軍制改革,鄒衍擅陰陽五行之說以為政權合法性張目,樂毅則總攬戰略規劃,這種人才結構遠超單純軍事準備,實為系統工程。

二、樂毅戰略的複合維度
樂毅提出的"合縱伐齊"戰略包含三重智慧:在地緣政治上,利用齊湣王"東帝"稱號引發的列國恐慌,將燕國復仇戰爭轉化為反霸權同盟;在軍事部署上,其五國聯軍編制並非簡單兵力疊加,【戰國策·燕策】記載其"上將軍"職位實為聯軍指揮權的制度創新;在經濟戰層面,針對齊國"冠帶衣履天下"的經濟優勢,樂毅特別注意控制齊國的桑麻產區。這種多維打擊策略,使齊軍雖在濟西之戰中仍有二十萬之眾,卻因體系崩潰而潰敗。

三、戰爭倫理的突破與局限
樂毅破齊後"修整燕軍,禁止侵掠"的舉措,在戰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背景下具有開創性。其保留即墨、莒城不攻的決策,表面看是"仁政"表現,實則為地緣平衡考慮——防止楚、趙等國趁機坐大。這種克制實為更高明的戰略思維,與後來白起長平之戰的極端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然其"六月下齊七十餘城"的閃電戰模式,亦暴露戰國戰爭規模的升級,預告了統一戰爭的來臨。

樂毅伐齊的深層意義,在於為小國崛起提供了可操作的範式:通過文化資本積累(黃金台)重塑國家認同,運用非對稱戰略(合縱)改變力量對比,最終完成體系逆襲。燕昭王以"雪恥"為表、"建制"為里的政治操作,與樂毅"全齊為燕"的戰略構想雖因騎劫代將而功虧一簣,卻為後世展示了弱國戰略突圍的經典模板。這段歷史提醒我們:戰國時期的國際博弈,本質是系統對抗,單一軍事勝利若無政治智慧支撐,終將如曇花一現。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4-2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樂毅伐齊考略:黃金台策士與戰國格局之變】

樂毅伐齊一事,誠為戰國中期戰略博弈之典範。燕昭王築黃金台之舉,非徒為招賢之表象,實乃弱國圖存之深謀。【說苑·君道】載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此中"卑身"二字尤值玩味——當宗法制度尚存之時,君主執弟子禮以待士人,實開戰國養士風氣之先河。樂毅之受聘,正是此特殊政治生態之產物。

考樂毅其人,【史記·樂毅列傳】稱其"好兵"而"趙人舉之",然在趙、魏皆未盡其才。其轉仕燕國,實為戰國士人"擇木而棲"之典型。燕昭王以客卿之位相待,較之當時常見的"食客"制度更為尊崇,此乃弱國爭奪人才的策略性突破。樂毅提出的"舉天下而圖之"戰略,突破傳統復仇思維,展現縱橫家式的全局視野。

齊湣王之失,恰成樂毅成功之關鍵。【戰國策·齊策】載其"南攻楚,西困秦,北伐燕",此"三面樹敵"之策,違背管仲"遠交近攻"遺訓。樂毅敏銳把握五國"共嫉強齊"的心理,以"合縱"之形行"伐交"之實。其軍事部署尤具匠心:親率燕軍主力攻臨淄,而令趙軍取河間,魏軍略宋地,形成戰略牽制。這種多線作戰的協調藝術,較之孫武"衢地合交"理論更為複雜。

下齊七十餘城而獨留即墨、莒城,實為極高明的政治設計。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之策,既收齊民之心,又防諸國猜忌。此"攻心為上"的實踐,比諸葛亮"七擒孟獲"早五百餘年。然燕惠王中反間計而代以騎劫,終致田單火牛復國,恰印證【孫子兵法】"將能而君不御"之戒。

樂毅遺書所言"善作者不必善成",道破戰國策士的普遍困境。其伐齊事業雖未竟全功,然已深刻改變戰國格局:齊國自此衰落,燕國躋身七雄,為秦統一創造有利條件。黃金台故事更成為後世"禮賢"的政治符號,李白"劇辛樂毅感恩分"之詠,杜甫"君臣已與時際會"之嘆,皆可見其文化影響之深遠。

此段歷史啟示有三:弱國逆襲需借勢而為,人才戰略貴在制度創新,軍事勝利需政治智慧護航。樂毅之成敗,實為戰國變法圖強史的精彩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