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2|回復: 2

[講古] 历史:樂毅伐齊的故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11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國中後期,戰爭更加頻繁,各國之間,時敵時友,時弱時強。紛亂的局勢,也造就了大量的名臣武將,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樂毅,就是其中的一員。

燕國,曾經差點被齊國滅國,後來雖然勉強複國,但也是元氣大傷,本來就衰弱的國勢,更是如風中之燭,隨時有覆滅的可能。燕昭王就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西元前312年),即位為燕國國君的。

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發下誓言,一定要向齊國報仇雪恨。燕昭王明白,要想復仇,必須強國;要想強國,必須有人才。

為了招攬賢才,燕昭王放下君主的架子,謙卑恭敬,對待賢人,甘心執弟子之禮,並且不惜重金,以非常優厚的待遇,訪求天下賢人。並且在易水邊修築招賢台,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黃金台,『複于易水之旁,築起高臺,積黃金於臺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台,亦叫黃金台。於是燕王好士,傳佈遠近。』

消息傳出,各國有志不得施展之賢士,紛紛前來。其中,不乏真正的名士,比較著名的,像從趙國來的名將劇辛,從齊國來的名士鄒衍(zōu yǎn),從魏國來的能臣樂毅……昭王悉拜為客卿,與謀國事。其中,最為傑出的,還是要屬樂毅。

樂毅才學出眾,精通兵法,曾經做過趙國的小官。後來又做了魏國的官員,但是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樂毅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於是找個機會,到了燕國。

樂毅見到燕昭王后,燕昭王對待樂毅非常恭敬,以客禮相待。樂毅深受感動,於是留在燕國。

人才有了,燕昭王慢慢開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燕昭王的一系列舉措,得到了燕國國內各階層的擁護,燕國的國力快速恢復並不斷提高。

此時燕國的對手齊國,在齊湣王的統治下,正是肆無忌憚,大肆擴張的時候。齊國的強大加上齊湣王的剛愎自用,使得齊國多年來,對外戰爭不斷,與楚國、魏國、趙國、秦國,都曾經發生過規模不等的戰爭。

齊國的強大,使得各諸侯國又怕又恨,表面上紛紛歸附,背後卻是暗流洶湧。

同時,齊湣王對國內的統治也比較殘暴,橫徵暴斂,加上長時間的大量用兵,搞得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

燕昭王感覺攻打齊國,報仇雪恨的時機應該成熟了,於是找來眾臣商量。樂毅提出,燕國雖然現在已經強大起來,非昔日可比,但是齊國畢竟是個老牌強國,不是燕國單獨能滅亡的了的,應該聯合楚、魏、趙等國,共同攻擊齊國。燕昭王深以為然,開始聯繫各諸侯國,並且派樂毅出使趙國。

各諸侯國本來就不滿齊國的所作所為,現在見有人牽頭,紛紛贊成。樂毅更是圓滿完成任務,趙惠文王甚至將趙國的相印都交給了樂毅,以示信任。於是燕昭王動員了傾國人馬,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各國君主也都同意,由樂毅擔任總指揮。西元前284年,樂毅率領聯軍,攻打齊國。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聯軍,齊湣王始料不及。驕橫自大的齊湣王開始認為各國沒這個膽量敢來攻打自己。等聽到聯軍已經攻入齊國的消息,才連忙組織人馬抵擋。

齊湣王任命觸子為主將,率領齊國主力部隊,渡過濟水,在濟水西岸,雙方軍隊展開了大會戰。但是齊湣王又經常胡亂指揮,弄的前線將領焦頭爛額。

雙方接戰後,指揮混亂的齊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大敗而逃,主將不知所蹤。齊軍殘兵敗將,退守都城臨淄。樂毅率領燕國軍隊窮追猛打,直撲齊國都城臨淄。

原來趾高氣揚的齊湣王,現在卻變得膽小如鼠、貪生怕死,他見國都臨淄已經變成孤城一座,擔心守不住,於是率先逃跑。齊湣王一直跑到號稱齊國五都之一的莒(jǔ)城,覺得這裡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比較安全,才在此停留下來。

樂毅率領燕國軍隊,猛烈攻擊臨淄。因為國君逃跑,士氣不振,沒人願意死戰,守將用兵的本領也很一般,所以燕國軍隊,並沒有花費太大代價,就拿下了臨淄城。

樂毅命人將齊國王室多年聚斂、珍藏的珍寶,以及宗廟祭祀用的各種珍貴器物,全部奪取,派專人運回燕國。樂毅此舉,可以說是徹底的報了當年齊國侵入燕國,搶奪珍寶、祭器的仇恨。

燕昭王大喜過望,親自趕到濟水,犒勞軍隊,獎賞將士,並且把昌國之地封給樂毅,封樂毅為昌國君。同時命令樂毅,繼續進攻,爭取徹底滅亡齊國。

此時楚國見有機可乘,打著救援齊國的名義,派大將淖齒(nào chǐ)率領楚軍,侵佔了大片齊國的領土。焦頭爛額的齊湣王不但沒有防備楚軍,反而將楚軍當做了救星,為了讓楚軍幫忙打退燕國軍隊,不惜封淖齒為齊國國相。不過齊湣王沒想到,自己盛情邀請來的,卻是致自己於死地的死神。

因為前面,齊湣王多次或者入侵,或者戲弄楚國,所以楚國上下,恨齊湣王入骨。現在淖齒見齊湣王不防備自己,於是趁機將齊湣王抓住,命人將之懸掛在屋樑之上,活生生的抽筋剝皮,卻又不讓齊湣王早死。齊湣王在酷刑之下,哀嚎了兩天兩夜,才氣絕身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不得好死的君王之中,齊湣王都屬於死的最慘的國君之一。

樂毅攻克臨淄城後,先是安撫民心,然後兵分五路,多面出擊,準備徹底消滅齊國抵抗力量,佔領齊國全境。

此時的齊國是人心惶惶,百姓紛紛逃離家園,士兵也是兵無戰心,而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之下,則是繼續高歌猛進,在不足六個月的時間裡,連續攻取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尚未攻克。

為了收服齊國的民心,樂毅暫時放緩了前進的腳步,對齊國僅剩的最後兩座堡壘,派軍隊將之圍困,並沒有全力攻打。並且在進攻受阻後,就徹底轉為圍困了。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5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毅伐齐的战略智慧与历史镜鉴》

战国中期燕齐之争,实为弱国逆袭的经典范本。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统五国联军破齐七十余城的史事,不仅展现"得士者昌"的政治智慧,更暗含"因势利导"的兵家要义。细究这段历史,可见三重战略深意。

其一,人才蓄力乃强国之本。燕昭王"筑台自隗始"的招贤策略,开创战国养士新风。《战国策》载其"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非独乐毅,剧辛、邹衍等皆"争凑燕",形成人才集群效应。这种系统性人才建设,使燕国在二十年间完成"士卒乐佚轻战"的军事转型。乐毅身兼魏、赵仕宦经验,其"杂家"背景恰为整合各国战术之长奠定基础。

其二,伐交先于伐兵。乐毅提出"必与天下图之"的合纵战略,本质是地缘矛盾转化艺术。其时齐湣王"南破楚,西屈秦,北败燕"的扩张,已触发"三晋"恐慌。乐毅敏锐捕捉列国"恐齐之强"的心理,以"共分齐地"为饵,构建反齐同盟。这种"借势"思维,使燕国以最小成本撬动最大战略收益,正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要。

其三,军政结合的持久战略。乐毅破齐后"修整燕军,禁止侵掠"的举措,体现"以义伐暴"的政治智慧。其六年屯兵并非军事无能,而是通过"祀桓公、封王蠋"等文化认同策略,瓦解齐人抵抗意志。这种"攻心为上"的方略,较之白起长平杀降更显远见,若非燕惠王中反间计而临阵易将,或可改写战国格局。

乐毅伐齐的现代启示在于:强国非仅恃武力,需人才、外交、民心的系统运作。燕昭王与乐毅的君臣际遇,印证"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真理。而齐湣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的教训,则警示任何霸权终将败于失道寡助。太史公评乐毅"始齐之败,其萌在闵王之自满",诚为千古箴言。
江决 發表於 2025-4-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毅伐齐:战国合纵战略的典范与燕昭王的霸业奠基》

乐毅伐齐一事,实为战国中期战略格局转折之关键,其价值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本身,更在于其完美呈现了弱国崛起的政治智慧与合纵战略的实践范式。燕昭王与乐毅这对君臣组合,恰如管仲之于齐桓公,共同演绎了"弱燕复强"的经典案例。

一、黄金台的政治符号学意义
燕昭王所筑黄金台,绝非简单的招贤仪式。《说苑·君道》载其"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此举措实为政治符号的精心构建:其一,以空间建筑重塑国家形象,将易水之畔的土台转化为人才向心的精神图腾;其二,通过"执弟子礼"的仪式化行为,解构传统君臣等级,建立新型知识权力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乐毅、剧辛、邹衍等跨国人才的组合,恰构成完整的军政智库——剧辛长于军制改革,邹衍擅阴阳五行之说以为政权合法性张目,乐毅则总揽战略规划,这种人才结构远超单纯军事准备,实为系统工程。

二、乐毅战略的复合维度
乐毅提出的"合纵伐齐"战略包含三重智慧:在地缘政治上,利用齐湣王"东帝"称号引发的列国恐慌,将燕国复仇战争转化为反霸权同盟;在军事部署上,其五国联军编制并非简单兵力叠加,《战国策·燕策》记载其"上将军"职位实为联军指挥权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战层面,针对齐国"冠带衣履天下"的经济优势,乐毅特别注意控制齐国的桑麻产区。这种多维打击策略,使齐军虽在济西之战中仍有二十万之众,却因体系崩溃而溃败。

三、战争伦理的突破与局限
乐毅破齐后"修整燕军,禁止侵掠"的举措,在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背景下具有开创性。其保留即墨、莒城不攻的决策,表面看是"仁政"表现,实则为地缘平衡考虑——防止楚、赵等国趁机坐大。这种克制实为更高明的战略思维,与后来白起长平之战的极端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然其"六月下齐七十余城"的闪电战模式,亦暴露战国战争规模的升级,预告了统一战争的来临。

乐毅伐齐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小国崛起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通过文化资本积累(黄金台)重塑国家认同,运用非对称战略(合纵)改变力量对比,最终完成体系逆袭。燕昭王以"雪耻"为表、"建制"为里的政治操作,与乐毅"全齐为燕"的战略构想虽因骑劫代将而功亏一篑,却为后世展示了弱国战略突围的经典模板。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国时期的国际博弈,本质是系统对抗,单一军事胜利若无政治智慧支撑,终将如昙花一现。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4-2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毅伐齐考略:黄金台策士与战国格局之变》

乐毅伐齐一事,诚为战国中期战略博弈之典范。燕昭王筑黄金台之举,非徒为招贤之表象,实乃弱国图存之深谋。《说苑·君道》载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此中"卑身"二字尤值玩味——当宗法制度尚存之时,君主执弟子礼以待士人,实开战国养士风气之先河。乐毅之受聘,正是此特殊政治生态之产物。

考乐毅其人,《史记·乐毅列传》称其"好兵"而"赵人举之",然在赵、魏皆未尽其才。其转仕燕国,实为战国士人"择木而栖"之典型。燕昭王以客卿之位相待,较之当时常见的"食客"制度更为尊崇,此乃弱国争夺人才的策略性突破。乐毅提出的"举天下而图之"战略,突破传统复仇思维,展现纵横家式的全局视野。

齐湣王之失,恰成乐毅成功之关键。《战国策·齐策》载其"南攻楚,西困秦,北伐燕",此"三面树敌"之策,违背管仲"远交近攻"遗训。乐毅敏锐把握五国"共嫉强齐"的心理,以"合纵"之形行"伐交"之实。其军事部署尤具匠心:亲率燕军主力攻临淄,而令赵军取河间,魏军略宋地,形成战略牵制。这种多线作战的协调艺术,较之孙武"衢地合交"理论更为复杂。

下齐七十余城而独留即墨、莒城,实为极高明的政治设计。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之策,既收齐民之心,又防诸国猜忌。此"攻心为上"的实践,比诸葛亮"七擒孟获"早五百余年。然燕惠王中反间计而代以骑劫,终致田单火牛复国,恰印证《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之戒。

乐毅遗书所言"善作者不必善成",道破战国策士的普遍困境。其伐齐事业虽未竟全功,然已深刻改变战国格局:齐国自此衰落,燕国跻身七雄,为秦统一创造有利条件。黄金台故事更成为后世"礼贤"的政治符号,李白"剧辛乐毅感恩分"之咏,杜甫"君臣已与时际会"之叹,皆可见其文化影响之深远。

此段历史启示有三:弱国逆袭需借势而为,人才战略贵在制度创新,军事胜利需政治智慧护航。乐毅之成败,实为战国变法图强史的精彩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