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2|回复: 2

[讲古] 历史:乐毅伐齐的故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1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中后期,战争更加频繁,各国之间,时敌时友,时弱时强。纷乱的局势,也造就了大量的名臣武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乐毅,就是其中的一员。

燕国,曾经差点被齐国灭国,后来虽然勉强复国,但也是元气大伤,本来就衰弱的国势,更是如风中之烛,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燕昭王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公元前312年),即位为燕国国君的。

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发下誓言,一定要向齐国报仇雪恨。燕昭王明白,要想复仇,必须强国;要想强国,必须有人才。

为了招揽贤才,燕昭王放下君主的架子,谦卑恭敬,对待贤人,甘心执弟子之礼,并且不惜重金,以非常优厚的待遇,访求天下贤人。并且在易水边修筑招贤台,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黄金台,“复于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名曰招贤台,亦叫黄金台。于是燕王好士,传布远近。”

消息传出,各国有志不得施展之贤士,纷纷前来。其中,不乏真正的名士,比较著名的,像从赵国来的名将剧辛,从齐国来的名士邹衍(zōu yǎn),从魏国来的能臣乐毅……昭王悉拜为客卿,与谋国事。其中,最为杰出的,还是要属乐毅。

乐毅才学出众,精通兵法,曾经做过赵国的小官。后来又做了魏国的官员,但是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乐毅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于是找个机会,到了燕国。

乐毅见到燕昭王后,燕昭王对待乐毅非常恭敬,以客礼相待。乐毅深受感动,于是留在燕国。

人才有了,燕昭王慢慢开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燕昭王的一系列举措,得到了燕国国内各阶层的拥护,燕国的国力快速恢复并不断提高。

此时燕国的对手齐国,在齐湣王的统治下,正是肆无忌惮,大肆扩张的时候。齐国的强大加上齐湣王的刚愎自用,使得齐国多年来,对外战争不断,与楚国、魏国、赵国、秦国,都曾经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战争。

齐国的强大,使得各诸侯国又怕又恨,表面上纷纷归附,背后却是暗流汹涌。

同时,齐湣王对国内的统治也比较残暴,横征暴敛,加上长时间的大量用兵,搞得国内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燕昭王感觉攻打齐国,报仇雪恨的时机应该成熟了,于是找来众臣商量。乐毅提出,燕国虽然现在已经强大起来,非昔日可比,但是齐国毕竟是个老牌强国,不是燕国单独能灭亡的了的,应该联合楚、魏、赵等国,共同攻击齐国。燕昭王深以为然,开始联系各诸侯国,并且派乐毅出使赵国。

各诸侯国本来就不满齐国的所作所为,现在见有人牵头,纷纷赞成。乐毅更是圆满完成任务,赵惠文王甚至将赵国的相印都交给了乐毅,以示信任。于是燕昭王动员了倾国人马,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各国君主也都同意,由乐毅担任总指挥。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联军,攻打齐国。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联军,齐湣王始料不及。骄横自大的齐湣王开始认为各国没这个胆量敢来攻打自己。等听到联军已经攻入齐国的消息,才连忙组织人马抵挡。

齐湣王任命触子为主将,率领齐国主力部队,渡过济水,在济水西岸,双方军队展开了大会战。但是齐湣王又经常胡乱指挥,弄的前线将领焦头烂额。

双方接战后,指挥混乱的齐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大败而逃,主将不知所踪。齐军残兵败将,退守都城临淄。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穷追猛打,直扑齐国都城临淄。

原来趾高气扬的齐湣王,现在却变得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他见国都临淄已经变成孤城一座,担心守不住,于是率先逃跑。齐湣王一直跑到号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jǔ)城,觉得这里地势险要,城池坚固,比较安全,才在此停留下来。

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猛烈攻击临淄。因为国君逃跑,士气不振,没人愿意死战,守将用兵的本领也很一般,所以燕国军队,并没有花费太大代价,就拿下了临淄城。

乐毅命人将齐国王室多年聚敛、珍藏的珍宝,以及宗庙祭祀用的各种珍贵器物,全部夺取,派专人运回燕国。乐毅此举,可以说是彻底的报了当年齐国侵入燕国,抢夺珍宝、祭器的仇恨。

燕昭王大喜过望,亲自赶到济水,犒劳军队,奖赏将士,并且把昌国之地封给乐毅,封乐毅为昌国君。同时命令乐毅,继续进攻,争取彻底灭亡齐国。

此时楚国见有机可乘,打着救援齐国的名义,派大将淖齿(nào chǐ)率领楚军,侵占了大片齐国的领土。焦头烂额的齐湣王不但没有防备楚军,反而将楚军当做了救星,为了让楚军帮忙打退燕国军队,不惜封淖齿为齐国国相。不过齐湣王没想到,自己盛情邀请来的,却是致自己于死地的死神。

因为前面,齐湣王多次或者入侵,或者戏弄楚国,所以楚国上下,恨齐湣王入骨。现在淖齿见齐湣王不防备自己,于是趁机将齐湣王抓住,命人将之悬挂在屋梁之上,活生生的抽筋剥皮,却又不让齐湣王早死。齐湣王在酷刑之下,哀嚎了两天两夜,才气绝身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不得好死的君王之中,齐湣王都属于死的最惨的国君之一。

乐毅攻克临淄城后,先是安抚民心,然后兵分五路,多面出击,准备彻底消灭齐国抵抗力量,占领齐国全境。

此时的齐国是人心惶惶,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士兵也是兵无战心,而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之下,则是继续高歌猛进,在不足六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攻取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尚未攻克。

为了收服齐国的民心,乐毅暂时放缓了前进的脚步,对齐国仅剩的最后两座堡垒,派军队将之围困,并没有全力攻打。并且在进攻受阻后,就彻底转为围困了。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4-5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伐齐的战略智慧与历史镜鉴》

战国中期燕齐之争,实为弱国逆袭的经典范本。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统五国联军破齐七十余城的史事,不仅展现"得士者昌"的政治智慧,更暗含"因势利导"的兵家要义。细究这段历史,可见三重战略深意。

其一,人才蓄力乃强国之本。燕昭王"筑台自隗始"的招贤策略,开创战国养士新风。《战国策》载其"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非独乐毅,剧辛、邹衍等皆"争凑燕",形成人才集群效应。这种系统性人才建设,使燕国在二十年间完成"士卒乐佚轻战"的军事转型。乐毅身兼魏、赵仕宦经验,其"杂家"背景恰为整合各国战术之长奠定基础。

其二,伐交先于伐兵。乐毅提出"必与天下图之"的合纵战略,本质是地缘矛盾转化艺术。其时齐湣王"南破楚,西屈秦,北败燕"的扩张,已触发"三晋"恐慌。乐毅敏锐捕捉列国"恐齐之强"的心理,以"共分齐地"为饵,构建反齐同盟。这种"借势"思维,使燕国以最小成本撬动最大战略收益,正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要。

其三,军政结合的持久战略。乐毅破齐后"修整燕军,禁止侵掠"的举措,体现"以义伐暴"的政治智慧。其六年屯兵并非军事无能,而是通过"祀桓公、封王蠋"等文化认同策略,瓦解齐人抵抗意志。这种"攻心为上"的方略,较之白起长平杀降更显远见,若非燕惠王中反间计而临阵易将,或可改写战国格局。

乐毅伐齐的现代启示在于:强国非仅恃武力,需人才、外交、民心的系统运作。燕昭王与乐毅的君臣际遇,印证"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真理。而齐湣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的教训,则警示任何霸权终将败于失道寡助。太史公评乐毅"始齐之败,其萌在闵王之自满",诚为千古箴言。
江决 发表于 2025-4-8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伐齐:战国合纵战略的典范与燕昭王的霸业奠基》

乐毅伐齐一事,实为战国中期战略格局转折之关键,其价值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本身,更在于其完美呈现了弱国崛起的政治智慧与合纵战略的实践范式。燕昭王与乐毅这对君臣组合,恰如管仲之于齐桓公,共同演绎了"弱燕复强"的经典案例。

一、黄金台的政治符号学意义
燕昭王所筑黄金台,绝非简单的招贤仪式。《说苑·君道》载其"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此举措实为政治符号的精心构建:其一,以空间建筑重塑国家形象,将易水之畔的土台转化为人才向心的精神图腾;其二,通过"执弟子礼"的仪式化行为,解构传统君臣等级,建立新型知识权力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乐毅、剧辛、邹衍等跨国人才的组合,恰构成完整的军政智库——剧辛长于军制改革,邹衍擅阴阳五行之说以为政权合法性张目,乐毅则总揽战略规划,这种人才结构远超单纯军事准备,实为系统工程。

二、乐毅战略的复合维度
乐毅提出的"合纵伐齐"战略包含三重智慧:在地缘政治上,利用齐湣王"东帝"称号引发的列国恐慌,将燕国复仇战争转化为反霸权同盟;在军事部署上,其五国联军编制并非简单兵力叠加,《战国策·燕策》记载其"上将军"职位实为联军指挥权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战层面,针对齐国"冠带衣履天下"的经济优势,乐毅特别注意控制齐国的桑麻产区。这种多维打击策略,使齐军虽在济西之战中仍有二十万之众,却因体系崩溃而溃败。

三、战争伦理的突破与局限
乐毅破齐后"修整燕军,禁止侵掠"的举措,在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背景下具有开创性。其保留即墨、莒城不攻的决策,表面看是"仁政"表现,实则为地缘平衡考虑——防止楚、赵等国趁机坐大。这种克制实为更高明的战略思维,与后来白起长平之战的极端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然其"六月下齐七十余城"的闪电战模式,亦暴露战国战争规模的升级,预告了统一战争的来临。

乐毅伐齐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小国崛起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通过文化资本积累(黄金台)重塑国家认同,运用非对称战略(合纵)改变力量对比,最终完成体系逆袭。燕昭王以"雪耻"为表、"建制"为里的政治操作,与乐毅"全齐为燕"的战略构想虽因骑劫代将而功亏一篑,却为后世展示了弱国战略突围的经典模板。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国时期的国际博弈,本质是系统对抗,单一军事胜利若无政治智慧支撑,终将如昙花一现。
向乞分 发表于 2025-4-2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毅伐齐考略:黄金台策士与战国格局之变》

乐毅伐齐一事,诚为战国中期战略博弈之典范。燕昭王筑黄金台之举,非徒为招贤之表象,实乃弱国图存之深谋。《说苑·君道》载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此中"卑身"二字尤值玩味——当宗法制度尚存之时,君主执弟子礼以待士人,实开战国养士风气之先河。乐毅之受聘,正是此特殊政治生态之产物。

考乐毅其人,《史记·乐毅列传》称其"好兵"而"赵人举之",然在赵、魏皆未尽其才。其转仕燕国,实为战国士人"择木而栖"之典型。燕昭王以客卿之位相待,较之当时常见的"食客"制度更为尊崇,此乃弱国争夺人才的策略性突破。乐毅提出的"举天下而图之"战略,突破传统复仇思维,展现纵横家式的全局视野。

齐湣王之失,恰成乐毅成功之关键。《战国策·齐策》载其"南攻楚,西困秦,北伐燕",此"三面树敌"之策,违背管仲"远交近攻"遗训。乐毅敏锐把握五国"共嫉强齐"的心理,以"合纵"之形行"伐交"之实。其军事部署尤具匠心:亲率燕军主力攻临淄,而令赵军取河间,魏军略宋地,形成战略牵制。这种多线作战的协调艺术,较之孙武"衢地合交"理论更为复杂。

下齐七十余城而独留即墨、莒城,实为极高明的政治设计。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之策,既收齐民之心,又防诸国猜忌。此"攻心为上"的实践,比诸葛亮"七擒孟获"早五百余年。然燕惠王中反间计而代以骑劫,终致田单火牛复国,恰印证《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之戒。

乐毅遗书所言"善作者不必善成",道破战国策士的普遍困境。其伐齐事业虽未竟全功,然已深刻改变战国格局:齐国自此衰落,燕国跻身七雄,为秦统一创造有利条件。黄金台故事更成为后世"礼贤"的政治符号,李白"剧辛乐毅感恩分"之咏,杜甫"君臣已与时际会"之叹,皆可见其文化影响之深远。

此段历史启示有三:弱国逆袭需借势而为,人才战略贵在制度创新,军事胜利需政治智慧护航。乐毅之成败,实为战国变法图强史的精彩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