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7|回復: 0

[儒家文化] 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30 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

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也。后克圣,臣弗命其承。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谏也。谁敢弗祗若王之休命?』言如此,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也。惟说命总百官,在冢宰之任也。乃进于王曰:『乌乎!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天有日月五星,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顺此道以立国设都也。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言立君臣上下也。将陈为治之本,故先举其始也。弗惟逸豫,惟以乱民,不使有位者逸豫于民上也。言立之主使治民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也。后克圣,臣弗命其承。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谏也。谁敢弗祗若王之休命?』言如此,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也。

祗若,敬顺。傅说回答高宗说:『木料依从绳墨矫正,则会平直;君主听从规谏,则会圣明。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也。说的是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君王能够圣明,臣下不等命令就能承顺他的意思而进谏。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谏也。君王能接受劝谏,臣下不用命令就会承顺君王的意愿而进谏。谁敢不恭敬顺从君王美好的命令呢?』言如此,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也。说的是君王能受谏,谁敢不敬从君王美善的命令而进谏呢。

对于君主而言,知道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君主手握权力,自然有很多人为了争宠、争夺权力来谄媚巴结,君主每天听的都是阿谀奉承、赞叹肯定的话。而人听这种话过多的时候,就会洋洋自得,自以为圣明。再有人指出君主的不足和过失时,就很难接受。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一点,不仅要让百姓说话,表达他们的意愿,而且还要经常主动地求取谏言、了解民情,通过这些方式认识自己施政的得失。

臣子能否犯颜直谏,和君主的开明有很大关系。如果君主不愿意听犯颜直谏的话,而喜欢听称赞、肯定的话,臣子也会很知趣,不再愿意犯颜直谏。判断君主是否明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尊贤,特别是能否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历史上的明君,特别像唐太宗,重用谏臣魏徵,这种例子很多。而历史上的昏君重要的表现就是杀谏官。

高宗是明智的君主,他向傅说主动求取谏言。所以,傅说说了这番话:『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弗命其承。谁敢弗祗若王之休命?』君主喜欢受谏,那么臣子不用命令就会进谏、顺从君主美好的命令。

惟说命总百官,在冢宰之任也。

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也称太宰。孔安国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天官的卿称为太宰,主理国家政治,统辖、管理百官,四海之内都得以均平。郑玄目录解释,天官是『象天所立之官』。冢是大的意思,宰是官名,冢宰也就是太宰。之所以是『象天所立之官』,因为『天者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天是总理万物的。天子设立冢宰官位,主管国家政治,用以总理所有的官员,使他们各尽其职。傅说受命担任太宰的职任。

乃进于王曰:『乌乎!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天有日月五星,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顺此道以立国设都也。

古代治国都根据天道自然的规律。立国,设立王国及邦国。设都,设立帝都及诸侯国都,总言建国立家之事。

〖周礼〗记载,天子营建国都要『辨方正位』,首先要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确定君臣的位置。君面向南方、臣面向北方,也就是君主面南背北,而臣子相反。

在营建国都时,国都方圆九里,国中有九条贯穿南北的经路,九条贯穿东西的纬路。左面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右边是祭祀土地神和社稷神的地方。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这种『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南为阳,故天子南面听朝;北为阴,故王后北面治市。左为阳,是人道所向,因此祖庙在左;右为阴,是地道之所尊,因此社稷坛在右。

这种营建方式在今天的故宫仍然可以看到。比如『面朝』,宫城的前部是天子率领百官议事的朝堂。『后市』,后部是天子的配偶王后治理商业活动的市。『左祖』是宫城的左面,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是宫城的右面,帝王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里面有覆盖着五色土的三层方台,这就是社稷坛。营建国都包括选址、各种部位、承担的功能都非常有讲究。

天有日月五星,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顺此道以立国设都也。天有日月五星,都有尊卑的次序、互相端正的法则。说的是圣明的君王尊奉顺从这天道,建立国家、设立国都。

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言立君臣上下也。将陈为治之本,故先举其始也。树,孔颖达疏:『树,立也。后王,谓天子也。君公,谓诸侯也。后王君公,人主也。大夫师长,人臣也。』又曰:『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树,立。后王,指天子。君公,指各诸侯国的国君。大夫师长,指人臣。『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为众人所效法,也有长的意思在其中。这是说,要确立好君臣上下的次序。

傅说陈述治理的根本,先列举为治的开始。为治从哪里开始?比如,〖周易〗中卦的顺序,第一卦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第三卦是屯卦,第四卦是蒙卦,这种次序的意义很深。乾为天,坤为地,这是开天辟地。开天辟地之后,大家做事情要有领导,不然百事无主就会混乱。也就是『树后王君公』,立天子诸侯,古时候都称为君。屯卦讲分封诸侯,建立国家,『作之君』。有了领导者,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兴办教育。所以,屯卦接着是蒙卦,谈兴办教育的问题。傅说说『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首先要确立君臣上下的次序,然后为治的根本在于要有师长,『作之师』,兴办教育。

弗惟逸豫,惟以乱民,不使有位者逸豫于民上也。言立之主使治民也。

乱,治。比如,〖论语〗中说:『乱臣十人』,能够治理的臣子十人。不使有位者逸豫于民上也。言立之主使治民也。不能让有官位的人,在民众之上安逸享乐。说的是设立人主的目的是使他治理民众。

天子是代天理民,代天行化,但是这么大的国家不能由天子一人承担治理任务,所以分封诸侯百官一起治理,设立官位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民众,使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不是使在位者高居于民上,安逸享乐。

所以,傅说受命总理百官,首先向高宗进言:『呜呼!圣明的君王尊奉顺承天道,建邦国,设国都。首先确立天子,再分封诸侯,又任命大夫、师长等官职以侍奉长上。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一心治理民众。』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6-30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命》谏道思想发微——释"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群书治要》所载傅说谏高宗事,实为殷商政治智慧之精粹。"木因绳而直,君因谏而明"二句,以简驭繁,道出君臣相济之要义。考其文脉,此语出自《尚书·说命》,乃傅说任冢宰时进谏之辞,其思想内涵颇值深究。

一、绳墨之喻的政治哲学
"惟木从绳则正"之喻,实承三代器物制作之经验。《考工记》云:"审曲面势,以饬五材",正与傅说以绳墨喻谏诤之理相通。绳墨者,非仅木工之具,实为政治之准绳。《墨子·法仪》曰:"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可见此喻乃先秦共识。傅说特以"绳-谏"对举,将工匠法则升华为治国之道,其深意在于揭示:君主治国犹匠人治木,必待客观准则而后成。

二、谏诤机制的动态平衡
"后克圣,臣弗命其承"八字,道出明君纳谏之效。《郑注》释此云:"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命而自承",实为政治运作之妙境。此中蕴含三重深意:其一,君圣为因,臣谏为果,此乃"君德感召"之说;其二,"弗命其承"体现"无为而治"思想,与《论语》"为政以德"相呼应;其三,"谁敢弗祗若王之休命"揭示权威与自愿的统一性,恰如《荀子·臣道》所谓"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

三、历史语境中的实践智慧
傅说此谏置于冢宰总百官之任,尤具深意。《周礼》载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其职在"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傅说以辅弼之臣进谏,正合"坐而论道谓之王公"的古制。考诸史实,高宗(武丁)乃殷商中兴之主,《史记》称其"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恰印证纳谏与治功之关联。唐太宗谓"以铜为镜"云云,实为此道之嗣响。

四、当代启示
此段经文揭示的政治智慧,于今犹有镜鉴:其一,决策需建立纠偏机制,如木之待绳;其二,领导者的开放心态决定组织活力,"弗命其承"实为管理至境;其三,制度设计当使"祗若休命"成为常态,此即现代政治文明所求之"柔性治理"。

要之,傅说之谏非徒古典训诂之事,实为贯通古今的治道精华。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政治理想,重在职责之分明,不在权力之限制。"此语正可作"木绳君谏"之注脚。读经至此,愈觉《尚书》"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之诫,诚万世不刊之论。
闫吟 發表於 2025-7-23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绳谏之道论君臣相济之义》

【经义疏解】
《尚书·说命》所载傅说谏言,实为三代政治智慧之精髓。"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二句,以匠石运斤喻君臣相济,其义理可析为三重:

一、物理喻治道
《周礼·考工记》云:"审曲面势以饬五材",匠人制器必以绳墨为度。此喻君主治国当以谏言为轨。《荀子·性恶》曰:"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傅说化用此理,揭示君道如木,非谏不正。唐孔颖达疏解此章,特申"绳墨喻法度,谏言即治法"之义。

二、君臣互动
"臣弗命其承"五字最堪玩味。郑玄注云:"圣主开怀纳谏,忠臣自效不俟诏"。此中可见三代政治之妙:贤臣之谏非由君命,实乃"君明臣直"之自然感应。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载唐太宗事,谓"魏徵之敢谏,实由太宗能受",正与此经义相发明。

三、纳谏修为
傅说"祗若休命"之诫,实指君主修身要义。《帝范·纳谏篇》云:"谠言逆耳,唯明主能听",此非徒政治技术,实乃心性工夫。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解此章,谓"受谏之难,甚于拒谏;纳言之勇,重于出言",道破君主突破人性弱点之关键。

【史鉴发微】
考《贞观政要》载太宗"三镜说",与傅说谏言遥相呼应。魏徵卒后,太宗叹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实将"木绳之喻"发展为三重镜鉴。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更引申云:"谏者之存亡,系国之兴衰",可见此理贯穿古今。

【当代启示】
1\. 决策者当建立制度性纳谏机制,如古代谏官制度之现代转化
2\. 组织文化需培育"绳谏精神",使不同意见得以上达
3\. 领导者宜修"虚己受言"之德,破除"权力认知障"

《群书治要》辑录此章,实为万世君臣立极。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论之甚当:"木无绳则枉,君无谏则暗,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学者当于此三复斯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