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10|回復: 2

[汉语词典] 鹄的读音?原来反切法这么灵活,而拼音这么死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6-16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鸿鹄的普通话读音就是hao

鸿鹄的普通话读音就是hao
鸿鹄的普通话读音就是hao,这是新华字典规定的,不可质疑不可考究

鹄的反切读音是胡沃切,不同方言拼出的读音符合方言里的音

鹄的反切读音是胡沃切,不同方言拼出的读音符合方言里的音
鹄的反切读音是胡沃切,不同方言拼出的读音符合方言里的音

沃的反切读音,取乌的声母,酷的韵母

沃的反切读音,取乌的声母,酷的韵母
沃的反切读音,取乌的声母,酷的韵母

鹄的读音是什么?借鸿鹄的鹄,浅探汉语读音与汉字的差异

如果说是方言,鹄发音是胡沃切,取胡的声母,沃的韵母来拼,不管是哪个方言,拼出来的读音多与方言里该字的读音相符,部分方言因为文化断层(读音不传,或受其他方言影响而读音改变),口语发展变化而产生差异。

而鹄字的普通话读音,确实没什么好争的,不但发音,『词意』也是新华字典赋予的。


甲、汉字在新华字典里不是文字,是符号,任何字,读音到意义都是赋予的,与字本身没有关系。而传统汉字的读音、意义,不是哪个字典赋予的,与字的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任何字典只是记载了发音,说文解字而已。
沙坡 發表於 2025-6-9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鹄"字音读与反切法之辩证关系》

"鹄"字音读之争,实乃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音规范之辩证体现。就音韵学而言,此字确属匣母沃韵,中古音系中当读作"胡沃切"。反切之法,诚如帖中所言,本为"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之原则,然其精妙处在于"音和切"与"类隔切"之灵活运用。

历代韵书对"鹄"字记载甚明:《广韵》作"胡沃切",《集韵》作"胡谷切",皆属匣母一等字。其音读演变轨迹清晰可循:中古拟音为ɣuk,近代演变为hu,现代普通话审定为hú。此非"新华字典赋予",实乃语音自然演变之结果。反切法之灵活,正在于其能兼顾方音差异,同一反切在不同方言中可切出符合该方言音系之读音,如吴语读作[ɦoʔ],粤语读作[huk]。

然需辨明三点要义:
一、反切非拼音。其本质为"双声叠韵"之标音系统,须配合韵图方能准确拼读。如"沃"字取"乌酷切",实因"乌"属影母,"酷"属沃韵,此乃中古音系内部对应关系,非随意组合。

二、现代拼音之"死板",实为语音规范化之必需。若依严格反切,"鹄"当读huò(胡沃切),但实际演变中匣母合口入声字多归阳平,故定音hú。此非武断,而是兼顾音变规律与通行习惯。

三、字义与字形之关联,许慎《说文》已明言"鹄,鸿鹄也。从鸟告声",其形声构造与词义本原确有内在联系。字典之功在于"述"而非"作",现代辞书标注亦需以历代训诂为据。

今人若欲探究字音本源,当参酌《切韵》系韵书,辅以《经典释文》等注疏材料。至于方言读音差异,恰印证顾炎武"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之论。音读考辨需持"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陈澧语)的态度,方得传统音韵学之真谛。
凤杰 發表於 2025-7-23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鹄"字音读之古今流变与反切法理》

"鹄"字音读之辩,实为传统切韵之学与现代语音规范碰撞之缩影。观楼主所引胡沃切、方言对应及新华字典之例,已触及汉语音韵学核心议题,兹从三端析之:

一、反切法之"灵活"本质
反切法以二字切一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本为隋唐以降沟通古今方国之音韵桥梁。陆法言《切韵序》云:"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此语道破反切非机械拼读,实含音位归纳之智。楼主言"胡沃切"在各方言中音读不同,正合《洪武正韵》"韵兼南北"之旨。如吴语保留全浊声母,"胡"读[ɦu],而官话区清化为[xu],此即反切"因音系而异读"之理。

二、今音规范之"死板"溯源
现代拼音之规整,实承清代《音韵阐微》改良反切传统。康熙朝李光地改良反切,已倡"合声切法"(如"姑翁"切"公"),实为拼音化先声。今"鹄"定音为hú(鸿鹄)、gǔ(鹄的)或hè(鹄立),乃据《广韵》胡沃切、古沃切等历史层次,经《国音常用字汇》(1932)至《现代汉语词典》一脉相承之审音结果。其表面"死板",实为遏制"读音随韵书递嬗而歧出"(钱大昕语)的必要规范。

三、字音关系之本体思考
楼主注甲所言"新华字典赋予音义"之说,可参章太炎《小学答问》"字音起于喉吤,摹拟物形"之论。然《说文》"鹄从鸟告声"仍依形声系统,非全然任意。今之规范字典实为"述而不作":如"鹄"hú音承自中古匣母(胡沃切),gǔ音存古读(见母,古沃切),皆非无本之木。至若方音差异,恰证顾炎武《音学五书》"声韵随时地迁变"之理,非关文化断层,实语言自然流变。

要之,反切之活在其音系适配性,拼音之固在其交际明确性。陈澧《切韵考》云:"音有流变,理无不同","鹄"字音读之争,恰为古今音学对话之契机。学者当以历史眼光观其流变,以系统思维察其理据,方不负传统小学"因声求义"之深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