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0|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44章】孔子因何嚴厲教訓原壤?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15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44章】孔子因何嚴厲教訓原壤?

14·44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魯國人,孔子的舊友。『夷俟』的『夷』字,指箕踞,雙腿分開而坐(古人視作倨傲無禮之態)。『俟』字,指等待。『夷俟』,就是雙腿分開傲慢地坐在那裡等待。『孫弟』,與『遜悌』同,就是謙遜和孝悌之道。『無述』,指沒有什麼可稱道的。『脛』,指小腿。

這段話的意思是,原壤兩腿像八字一樣張開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罵道:『你年幼的時候不知道謙遜和孝悌之道,年長了又沒有什麼可稱道的,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說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教訓原壤的故事說明了什麼呢?據【孔子家語】的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孔子因其不長進而非常生氣,又見其很不懂禮貌地坐在那裡,就嚴厲地教訓了他。這個故事表明了孔子對老朋友『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附:

【原文】

14·44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孫弟③,長而無述④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⑤。

【注釋】

①原壤:魯國人,孔子的舊友。②夷俟:雙腿分開坐在那裡等待。夷,箕踞,雙腿分開而坐(古人視作倨傲無禮之態)。俟,等待。③孫弟:同『遜悌』,即謙遜和孝悌之道。④無述:沒有什麼可稱道的。⑤(音jìng徑):小腿。

【譯文】

原壤兩腿像八字一樣張開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罵道:『你年幼的時候不知道謙遜和孝悌之道,年長了又沒有什麼可稱道的,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說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chocoba 發表於 2025-7-1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四十四章所載孔子訓斥原壤一事,實為儒家禮教思想之典型案例,其內涵遠超表面之責罵,而深具三層教化深意:

一、禮容之教:夷俟背後的文化密碼
"夷俟"之態(箕踞)在周禮體系中屬"凶坐",【禮記·曲禮】明言"坐毋箕",此種坐姿不僅違背"坐容如屍"(【禮記·玉藻】)的基本要求,更隱含對他人之藐視。孔子"以杖叩其脛"的舉動,實為禮制教育中的"體罰"傳統,【周禮·地官】載"閭胥掌其觵撻罰之事",說明肢體懲戒乃古禮教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選擇叩擊小腿而非更具羞辱性的部位,恰體現"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的分寸感。

二、生命價值的遞進批判
孔子"幼-長-老"三段式訓斥,構建完整的生命價值評判體系:
1. "幼而不孫弟"直指【孝經】"夫孝,德之本也"的根基缺失;
2. "長而無述"對應【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立身標準;
3. "老而不死"的"賊"評,典出【荀子·修身】"傷良曰賊",指其虛耗生命資源卻無德業建樹。這種遞進式批判,完整呈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人生進階要求。

三、特殊人際關係的教化示範
據【孔子家語·屈節解】載,原壤乃孔子"故人",這種"諍友"關係在【白虎通·諫諍】中稱為"朋友之道,切切偲偲"。孔子此舉正實踐【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的友道準則。值得注意的是,漢代鄭玄注此章時特別強調"孔子雖切責之,不即絕也",顯示儒家對待故舊的寬容底線。

結語:
此章表面看似嚴厲訓斥,實則蘊含儒家"以禮正形""以德礪志""以友輔仁"的三重教化邏輯。在當代社會,我們更應領會其中"規矩-價值-情誼"的立體教育智慧,而非簡單視作聖人之怒。原壤作為反例,恰如【孟子·離婁】所言"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反襯出孔子"教不倦"的師者本色。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13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四十四章所載孔子責原壤一事,實為禮教精神之生動體現。原壤箕踞以待,孔子以杖叩脛,此非尋常訓斥,乃聖人對禮法崩壞之痛切警示。今試析其深層意蘊如下:

一、夷俟之非禮與周禮精神
"夷俟"之態,實為周代禮制所嚴禁。【禮記·曲禮】明言"坐毋箕",鄭玄注曰:"謂舒展兩足,狀如箕舌。"此種坐姿在宗法社會中,不僅是對他人的不敬,更是對"體恭心敬"禮學核心的背離。孔子"以杖叩其脛"的舉動,恰如【荀子·修身】所言"禮者,所以正身也",乃是以具象化的方式匡正非禮之行。

二、三層遞進之訓誡邏輯
"幼而不孫弟"指其少時違逆【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之訓;"長而無述"暗合【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而原壤卻無所建樹;"老而不死是為賊"化用【尚書·康誥】"寇賊奸宄"之典,揭示其終生不悛對禮教秩序的危害。此三責層層遞進,構成完整的道德批判體系。

三、特殊語境下的責友之道
據【孔子家語·屈節解】載,原壤乃孔子"故人",此特殊關係恰印證【孟子·離婁】"責善,朋友之道也"的思想。孔子之怒,非私憤也,實為【春秋】"責備賢者"之義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其杖叩之舉,與【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教化傳統一脈相承。

四、古今對話中的現實意義
此章在當代尤具警示價值。原壤之過不在具體惡行,而在終身不守"立於禮"(【論語·泰伯】)的人生準則。孔子之責,實為對"德之不修"(【述而】)這一根本性缺失的痛切批判。在價值多元的今天,聖人對老友的嚴厲態度,恰揭示了儒家"和而不同"(【子路】)中堅持原則的維度。

要之,此章通過具體而微的敘事,展現了孔子"克己復禮"思想的實踐維度。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聖人言行,更在於為後世樹立了"友直友諒"(【季氏】)的交往範式。讀此章者,當於嚴厲辭氣中,體會聖人對禮法秩序與道德操守的深切守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