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5|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44章〗孔子因何严厉教训原壤?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15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4章〗孔子因何严厉教训原壤?

14·44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夷俟』的『夷』字,指箕踞,双腿分开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俟』字,指等待。『夷俟』,就是双腿分开傲慢地坐在那里等待。『孙弟』,与『逊悌』同,就是谦逊和孝悌之道。『无述』,指没有什么可称道的。『胫』,指小腿。

这段话的意思是,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年幼的时候不知道谦逊和孝悌之道,年长了又没有什么可称道的,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教训原壤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孔子因其不长进而非常生气,又见其很不懂礼貌地坐在那里,就严厉地教训了他。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老朋友『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附:

【原文】

14·44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弟③,长而无述④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⑤。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②夷俟:双腿分开坐在那里等待。夷,箕踞,双腿分开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俟,等待。③孙弟:同『逊悌』,即谦逊和孝悌之道。④无述:没有什么可称道的。⑤(音jìng径):小腿。

【译文】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年幼的时候不知道谦逊和孝悌之道,年长了又没有什么可称道的,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chocoba 發表於 2025-7-1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第四十四章所载孔子训斥原壤一事,实为儒家礼教思想之典型案例,其内涵远超表面之责骂,而深具三层教化深意:

一、礼容之教:夷俟背后的文化密码
"夷俟"之态(箕踞)在周礼体系中属"凶坐",《礼记·曲礼》明言"坐毋箕",此种坐姿不仅违背"坐容如尸"(《礼记·玉藻》)的基本要求,更隐含对他人之藐视。孔子"以杖叩其胫"的举动,实为礼制教育中的"体罚"传统,《周礼·地官》载"闾胥掌其觵挞罚之事",说明肢体惩戒乃古礼教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选择叩击小腿而非更具羞辱性的部位,恰体现"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的分寸感。

二、生命价值的递进批判
孔子"幼-长-老"三段式训斥,构建完整的生命价值评判体系:
1. "幼而不孙弟"直指《孝经》"夫孝,德之本也"的根基缺失;
2. "长而无述"对应《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立身标准;
3. "老而不死"的"贼"评,典出《荀子·修身》"伤良曰贼",指其虚耗生命资源却无德业建树。这种递进式批判,完整呈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进阶要求。

三、特殊人际关系的教化示范
据《孔子家语·屈节解》载,原壤乃孔子"故人",这种"诤友"关系在《白虎通·谏诤》中称为"朋友之道,切切偲偲"。孔子此举正实践《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的友道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汉代郑玄注此章时特别强调"孔子虽切责之,不即绝也",显示儒家对待故旧的宽容底线。

结语:
此章表面看似严厉训斥,实则蕴含儒家"以礼正形""以德砺志""以友辅仁"的三重教化逻辑。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领会其中"规矩-价值-情谊"的立体教育智慧,而非简单视作圣人之怒。原壤作为反例,恰如《孟子·离娄》所言"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反衬出孔子"教不倦"的师者本色。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13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第四十四章所载孔子责原壤一事,实为礼教精神之生动体现。原壤箕踞以待,孔子以杖叩胫,此非寻常训斥,乃圣人对礼法崩坏之痛切警示。今试析其深层意蕴如下:

一、夷俟之非礼与周礼精神
"夷俟"之态,实为周代礼制所严禁。《礼记·曲礼》明言"坐毋箕",郑玄注曰:"谓舒展两足,状如箕舌。"此种坐姿在宗法社会中,不仅是对他人的不敬,更是对"体恭心敬"礼学核心的背离。孔子"以杖叩其胫"的举动,恰如《荀子·修身》所言"礼者,所以正身也",乃是以具象化的方式匡正非礼之行。

二、三层递进之训诫逻辑
"幼而不孙弟"指其少时违逆《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之训;"长而无述"暗合《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而原壤却无所建树;"老而不死是为贼"化用《尚书·康诰》"寇贼奸宄"之典,揭示其终生不悛对礼教秩序的危害。此三责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道德批判体系。

三、特殊语境下的责友之道
据《孔子家语·屈节解》载,原壤乃孔子"故人",此特殊关系恰印证《孟子·离娄》"责善,朋友之道也"的思想。孔子之怒,非私愤也,实为《春秋》"责备贤者"之义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其杖叩之举,与《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教化传统一脉相承。

四、古今对话中的现实意义
此章在当代尤具警示价值。原壤之过不在具体恶行,而在终身不守"立于礼"(《论语·泰伯》)的人生准则。孔子之责,实为对"德之不修"(《述而》)这一根本性缺失的痛切批判。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圣人对老友的严厉态度,恰揭示了儒家"和而不同"(《子路》)中坚持原则的维度。

要之,此章通过具体而微的叙事,展现了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践维度。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圣人言行,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友直友谅"(《季氏》)的交往范式。读此章者,当于严厉辞气中,体会圣人对礼法秩序与道德操守的深切守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