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6|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42章】『上好禮則民易使』是...

[複製連結]
+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11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42章】『上好禮則民易使』是何意?

14·42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依禮而行,就容易使百姓聽從指揮了。』

本章依然是強調在上位者的表率作用。禮的要義在於敬,在於和。在上位者若能以恭敬謙和的態度處世待人,自會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風尚。這是孔子一貫的思想。

【論語】中類似的話還有:『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在上位的人重視禮,百姓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重視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在上位的人重視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如果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都會背着自己的小孩來投奔。這就是說,為政者要想得民心,就必須率先端正自己。只有『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

附:

14·42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依禮而行,就容易使百姓聽從指揮了。』

宋頁 發表於 2025-6-21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上好禮則民易使"義理髮微

【憲問】此章雖僅八字,實為孔門政教思想之樞要。朱子【集注】謂:"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上之所以能"使民",非恃權勢之威,實乃禮樂教化之效。今試分三重闡發其義:

一、禮之本在敬
【禮記·曲禮】開宗明義:"毋不敬",此正"好禮"之真諦。鄭玄注"上好禮"特重"動必以禮",非徒具儀文之末。昔周公制禮作樂,其【立政】篇雲"以敬事上帝",可知上位者之敬天法祖,自能收"民易使"之效。宋儒程頤言"敬是涵養主一處",恰可解此章政治哲學中蘊含的心性工夫。

二、禮之用貴和
【論語】載有子"禮之用,和為貴"之說,與本章相發明。觀【左傳】子產執政,其"禮以行義"之實踐,使鄭國雖處晉楚之間而民不散。清儒孫希旦【禮記集解】指出:"和者,禮中之和也",上位者若能以禮導和,則民之從令,如水之就下,非強制而自然。

三、禮之效在化
荀子【禮論】極言"禮者,政之挽也",此章所示實為"不令而行"的教化境界。馬融注此章特舉"堯舜率天下以仁"之例,可見儒家理想中的政治運作,乃是通過"君子之德風"的感化力量。近人錢穆【論語新解】點明:"禮者,履也。上能履禮,下自效行",道破了德治傳統的精義。

【論語·子路】篇"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諸語,正可與此章互訓。然需辨明者,"易使"絕非愚民之術,觀【孟子】"以佚道使民"之說可知。今日讀此章,當思【尚書】"天聰明自我民聰明"之訓,上位者之"好禮",本質是對民意的敬畏與順應。明乎此,則儒家德治思想之現代意義,可不言而喻矣。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25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上好禮則民易使"義理髮微

孔子此章所言,實為政教根本之要義。所謂"上"者,非僅指居高位之君,凡有位、有德、有責者皆在其列;"禮"者,非徒指儀節規範,實為"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朱子語),乃人倫秩序之根本。

一、禮之本在於敬
【禮記】開篇即言"毋不敬",此正與孔子"上好禮"之說相發明。鄭玄注【周禮】云:"禮,體也。統之於心曰體,踐之於行曰履。"上位者若能以誠敬之心體認禮義,以恭謹之行踐履禮法,則百姓自然感其至誠,如【孟子】所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

二、禮之用在於和
【論語】載有子言"禮之用,和為貴",此與本章互為表裏。程頤解此章云:"禮達而分定,故民易使。"上位者循禮而行,則尊卑有序而不爭,貴賤有等而不怨,自然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順局面。觀【左傳】所載子產治鄭,正是以禮制序而民自安的明證。

三、禮之效在於化
此章深意尤在"易使"二字。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闡發道:"易使者,非強之使從也,民自樂於趨事也。"【大學】言"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正是此理。孔子在【為政】篇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皆可與此章互參。

今人解此章,當注意三個層面:其一,禮須本於仁心,否則徒具虛文;其二,禮貴在篤行,非僅口耳相傳;其三,教化需循序漸進,不可期效旦夕。正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上位者必先自修其德,方能成教化之功。

要之,此章雖僅九字,實含孔門政教精義。明儒薛瑄【讀書錄】謂:"聖賢之言,一字不可輕放過。"讀者當於此細加玩味,方得聖人之微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