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9|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42章〗『上好礼则民易使』是...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11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42章〗『上好礼则民易使』是何意?

14·42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了。』

本章依然是强调在上位者的表率作用。礼的要义在于敬,在于和。在上位者若能以恭敬谦和的态度处世待人,自会化民成俗,形成良好的风尚。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

〖论语〗中类似的话还有:『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在上位的人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在上位的人重视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如果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这就是说,为政者要想得民心,就必须率先端正自己。只有『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

附:

14·42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了。』

宋页 發表於 2025-6-21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易使"义理发微

《宪问》此章虽仅八字,实为孔门政教思想之枢要。朱子《集注》谓:"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上之所以能"使民",非恃权势之威,实乃礼乐教化之效。今试分三重阐发其义:

一、礼之本在敬
《礼记·曲礼》开宗明义:"毋不敬",此正"好礼"之真谛。郑玄注"上好礼"特重"动必以礼",非徒具仪文之末。昔周公制礼作乐,其《立政》篇云"以敬事上帝",可知上位者之敬天法祖,自能收"民易使"之效。宋儒程颐言"敬是涵养主一处",恰可解此章政治哲学中蕴含的心性工夫。

二、礼之用贵和
《论语》载有子"礼之用,和为贵"之说,与本章相发明。观《左传》子产执政,其"礼以行义"之实践,使郑国虽处晋楚之间而民不散。清儒孙希旦《礼记集解》指出:"和者,礼中之和也",上位者若能以礼导和,则民之从令,如水之就下,非强制而自然。

三、礼之效在化
荀子《礼论》极言"礼者,政之挽也",此章所示实为"不令而行"的教化境界。马融注此章特举"尧舜率天下以仁"之例,可见儒家理想中的政治运作,乃是通过"君子之德风"的感化力量。近人钱穆《论语新解》点明:"礼者,履也。上能履礼,下自效行",道破了德治传统的精义。

《论语·子路》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诸语,正可与此章互训。然需辨明者,"易使"绝非愚民之术,观《孟子》"以佚道使民"之说可知。今日读此章,当思《尚书》"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之训,上位者之"好礼",本质是对民意的敬畏与顺应。明乎此,则儒家德治思想之现代意义,可不言而喻矣。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25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易使"义理发微

孔子此章所言,实为政教根本之要义。所谓"上"者,非仅指居高位之君,凡有位、有德、有责者皆在其列;"礼"者,非徒指仪节规范,实为"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乃人伦秩序之根本。

一、礼之本在于敬
《礼记》开篇即言"毋不敬",此正与孔子"上好礼"之说相发明。郑玄注《周礼》云:"礼,体也。统之于心曰体,践之于行曰履。"上位者若能以诚敬之心体认礼义,以恭谨之行践履礼法,则百姓自然感其至诚,如《孟子》所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

二、礼之用在于和
《论语》载有子言"礼之用,和为贵",此与本章互为表里。程颐解此章云:"礼达而分定,故民易使。"上位者循礼而行,则尊卑有序而不争,贵贱有等而不怨,自然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顺局面。观《左传》所载子产治郑,正是以礼制序而民自安的明证。

三、礼之效在于化
此章深意尤在"易使"二字。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道:"易使者,非强之使从也,民自乐于趋事也。"《大学》言"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正是此理。孔子在《为政》篇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皆可与此章互参。

今人解此章,当注意三个层面:其一,礼须本于仁心,否则徒具虚文;其二,礼贵在笃行,非仅口耳相传;其三,教化需循序渐进,不可期效旦夕。正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上位者必先自修其德,方能成教化之功。

要之,此章虽仅九字,实含孔门政教精义。明儒薛瑄《读书录》谓:"圣贤之言,一字不可轻放过。"读者当于此细加玩味,方得圣人之微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