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46|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铁线篆书法

[复制链接]
+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5-27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篆书之道,重在规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

篆书之道,重在规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

篆书之道,重在规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

“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 这是王澍对篆书理论的真知灼见。

“铁线”是因为它的笔画纤细却不纤弱得名,相反,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以这种独特的手法来表现铁线篆的艺术魅力,使之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书写: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

铁线篆的书写难在笔力挺劲,中锋运笔,笔笔如刚丝受外力制约而转换形态,富有张力和弹性。所谓铁线,必当做到笔圆气畅。起笔藏头,收笔护尾,使起收之处呈现圆和之态,不露锋芒;起笔后的运笔稳行慢书,不轻不重,不提不按,线条始终保持着当直则直、当挺则挺、当婉则婉、当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瘦劲;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其结构布置变化合度,曲直相宜。

书写: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

书写: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

由于铁线篆的线条十分匀细,起笔收笔做到藏头护尾很难,再则因为铁线篆的线条的超常匀细,字与字之间笔画多少而导致疏密相差悬殊,产生对立,更难体现出含蓄中庸、和谐统一的内涵。要做到通篇结构严谨疏朗,姿态优美飘逸,在书写用笔和线条表现力上要具有足够的创意。

铁线篆的书写,不但要学习古人,临习碑帖,更要对前人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重视独立意识,这样才能给后世新书体的诞生提供可借鉴的经典范例,避免过于严谨而影响书法的发展。

铁线篆的书写

铁线篆的书写

结体:横如架梁 竖比立栋

在铁线篆的字形的设计上,取长方纵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呈均衡对等之形。然而洪钟毕竟是洪钟,不能机械照搬,导致铁线篆字形上窄下宽,脚宽腰细,这是常见的病态,一定要避免因为这种结字完全失去了铁线篆无宽宏大度之胸怀。

铁线篆的结体颇显辩证,长方纵势,上收下放;左右对称,字心中立,具装饰性。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气概。

铁线篆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衡,守黑有度,犹如窈窕淑女,长裙曳地,自然飘动,缓缓前行。每根线条充满生命的活力,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要体现出铁线篆独有的丰富的意蕴和超脱的精神。

布局:简约质朴 矜持端庄

写铁线篆作品选文章诗词或者自作诗文都很讲究,内容和字形选得恰当,写出来之后,字与字之间搭配妥切,通篇就很调顺。文章中常有重复字出现,但是写铁线篆作品时,一定注意通篇重复字要有变化,最好做到不雷同;

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避免碰在一起,否则会有拥挤或空旷之感;

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要多变化,参差却不杂乱,变化中要保持一致;

章法上要体现出大小统一、井然有序,笔画多的要小,笔画少的要大;

讲究布列成队,行气贯通。单独观看,个个如白描图案,清新淡雅;

整体欣赏,每一幅作品若精美织锦,飘逸柔美。

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

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

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唐代或清代的铁线篆,都能体现出汉人着装,宽舒长垂,雍容优雅,简约质朴,矜持端庄的精神内质。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

屈曲流美乃是篆书的首要审美特征。铁线篆的线条更为纯净温婉、秀美端庄,它本身就能包蕴着情感和修为。

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4-1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线篆法微义论》

铁线篆者,实乃篆法之精微化境。王虚舟"圆瘦参差"之论,诚为不刊之典要。然今人习铁线篆,多执形貌而遗神理,此尤当辨。

铁线之妙,首在"铁"字。非谓刚硬如铁,实取金铁锻造之理:千锤百炼而劲气内蕴,细如毫发而骨力不堕。观秦诏版、汉印文,虽历两千余年风霜,其线质犹含金石铿锵之韵,此即铁线真谛。今人作篆,往往刻意求细,反失篆籀浑厚之本,是所谓"执柯伐柯,其则不远"之弊也。

运笔之道,当以"锥画沙"为法。锋须八面俱到,使转处尤见功夫。昔邓完白作篆,笔笔如屋漏痕,虽细如游丝而气脉不断。今见84074帖中所言"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实得其中三昧。然须知曲直之变,非刻意为之,乃笔势自然生发,如公孙大娘舞剑器,转折皆合天道。

至于章法布白,铁线篆尤重"计白当黑"之理。字间疏密,当若星辰布天,疏可走马而密不透风。84075帖所虑笔画多寡之难,正可借此化解。试观李阳冰《谦卦碑》,字画悬殊而气韵贯通,此非拘于形迹者所能梦见。

要之,铁线篆非仅技法,实为心法。须胸含太古之气,腕具千钧之力,方能在纤细中见雄强,规整处得生动。学者当以三代吉金文字为骨,以秦汉印玺为肉,以唐人碑额为气,融会贯通,庶几可入铁线堂奥。
帅先帙式君 发表于 2025-4-1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线篆法微义阐幽》

铁线篆之为体,实乃篆法中之精微者。王虚舟"圆瘦参差"之论,诚为不刊之典要。然今人习铁线篆者,多滞于形貌而遗其神髓,余试为申说三昧。

一曰"筋脉贯通"。铁线虽细,贵在气贯长虹。观李阳冰《谦卦碑》,线如游丝而骨力弥满,此非中锋运笔、呼吸匀停不能至也。今人作书,常因追求纤细而失之孱弱,殊不知《峄山碑》玉箸篆法,正以"铁线"显金刚杵力。用笔当如持剑舞袖,外示柔婉而内含刚劲。

二曰"虚实相生"。铁线篆之难,正在匀细中见变化。邓石如"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之理,于铁线篆尤当体味。字间空白亦为笔画,须知"计白当黑"之妙。如《泰山刻石》"斯"字,左右参差而重心如磐,此非深谙阴阳之道者不能为。

三曰"动静相宜"。铁线篆最忌板滞,当于规矩中见飞动。李瑞清临《毛公鼎》,线条如屈铁而气韵生动,盖得"屋漏痕""锥画沙"之趣。今人临池,当师古而不泥古,如吴昌硕写石鼓,化平正为敧侧,此乃真得篆意。

至若章法布局,尤见功力。铁线篆作品宜取《诗经》《楚辞》等典重文字,字距当如编钟列悬,行气须似流水行云。重复字处理可参《会稽刻石》变法,或改篆法,或易结构,总以自然和谐为要。

今人习篆,多求速成。然铁线篆乃书道中之禅功,非澄怀味象不能入其堂奥。愿学者勿惑于时风,当以十年磨一剑之功,追摹秦汉气象,庶几可免"奴书"之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