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02|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这些篆书你知道多少种?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15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仅篆书就有32种之多。有些篆书,还真没见过,赶紧见识见识。

一.玉筋篆

玉筋篆

玉筋篆

二.古文奇字

古文奇字

古文奇字

三.大篆

大篆

大篆

四.上方大篆

上方大篆

上方大篆

五.小篆

小篆

小篆

六.坟书

坟书

坟书

七.穗书

穗书

穗书

八.倒薤篆

倒薤篆

倒薤篆

九.柳叶篆

柳叶篆

柳叶篆

十.芝英篆

芝英篆

芝英篆

十一.转宿篆

转宿篆

转宿篆

十二.垂露篆

垂露篆

垂露篆

十三.垂云篆

垂云篆

垂云篆

十四.碧落篆

碧落篆

碧落篆

十五.龙爪篆

龙爪篆

龙爪篆

十六.鸟蹟篆

鸟蹟篆

鸟蹟篆

十七.雕虫篆

雕虫篆

雕虫篆

十八.蝌蚪篆

蝌蚪篆

蝌蚪篆

十九.鸟篆

鸟篆

鸟篆

二十.鹄头篆

鹄头篆

鹄头篆

二十一.麟书

麟书

麟书

二十二.鸞凤篆

鸞凤篆

鸞凤篆

二十三.龟书

龟书

龟书

二十四.龙书

龙书

龙书

二十五.剪刀书

剪刀书

剪刀书

二十六.缨络篆

缨络篆

缨络篆

二十七.悬针篆

悬针篆

悬针篆

二十八.飞帛(白)书

飞帛(白)书

飞帛(白)书

二十九.殳篆

殳篆

殳篆

三十.金错篆

金错篆

金错篆

三十一.刻符篆

刻符篆

刻符篆

三十二.钟鼎篆

钟鼎篆

钟鼎篆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5-24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篆书流变与三十二体之辨》
(按:本文依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宋梦英《十八体篆书碑》及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考据)

篆书乃汉字演进之关键阶段,所谓"三十二体"实为历代书家对篆法变体的艺术化演绎。今就帖中所列诸体,当分三大系统考辨:

一、正统篆书体系
1. 大篆(籀文):周宣王太史籀所创,《石鼓文》为其典范,笔势浑厚如"屋漏痕"。
2. 小篆:李斯"书同文"所定,今存《泰山刻石》可见"玉箸"特征(帖中"玉筋篆"实为小篆别称)。
3. 古文奇字:出自孔壁《尚书》,与《说文》所录"壁中书"一脉相承。

二、装饰篆书变体
此类多载于宋《宣和书谱》,实为唐代以来工艺篆法:
倒薤篆:取薤叶倒垂之形,见三国吴《天发神谶碑》
垂露篆(悬针篆):竖画末端如露珠垂挂,卫恒《四体书势》有载
龙爪篆:笔势若龙爪攫拿,传为晋王羲之戏笔

三、附会传说之体
如"穗书"(神农氏嘉禾作)、"坟书"(炎帝形坟说)等,实为明代《书史会要》所录传说书体,未见实物佐证。

考辨要点:
1. 段玉裁《说文注》明言:"秦有八体,新莽有六书,后世衍为数十体者,多文人游戏耳。"
2. 宋郭忠恕《汗简》所录"蝌蚪篆"(帖中十八),实为战国简牍笔法,非独立书体。
3. "上方大篆"(帖中四)疑为道教符箓书,见《云笈七签》载"云篆天书"。

今人研习篆书,当以《毛公鼎》《峄山碑》为正脉,装饰篆体可资博闻,然不可舍本逐末。昔年启功先生曾讽:"书体如树,主干唯三五,余皆枝叶耳。"诸君明鉴。

(按:原帖图片若得见实物拓本,更可详考笔法源流)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7-14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篆书流变与三十二体之辨正》

篆书作为汉字演进之关键形态,实乃三代至秦文字体系之枢机。今见帖中所列三十二体,虽名目繁多,然须辨其源流真伪。考《说文解字序》有云:"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汉初甄丰校文书复定六体,可知篆书系统本有官方规范,后世衍生诸体多属艺术变体。

就帖中所举诸例,可析为三类:
一为经史可考之正体:玉筋篆(秦刻石标准体)、大篆(籀文)、小篆(李斯省改之体)、古文奇字(孔壁遗书),此四者乃文字学公认体系。许慎《说文》所录"古文""籀文"即其遗存。

二为装饰变体:柳叶篆(吴皇象创)、倒薤篆(汉曹喜作)、芝英篆(陈遵飞白体)、龙爪篆(晋卫瓘变体)等,实为汉晋书家依小篆结体加以物象修饰而成。唐韦续《五十六种书》载之甚详,然多已失传,今所见皆后人摹拟。

三为文献存疑之体:上方大篆、转宿篆、碧落篆等,或出道教符箓(见《云笈七签》),或载于宋明杂录(如《书史会要》),然真迹无存,字形多不可考。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尝言:"后世所称七十二种篆,大半附会"。

尤须辨明者,"蝌蚪篆"实乃古文笔法(头粗尾细),非独立书体;"鸟篆"多见于越国兵器,属地域性装饰文字。今人研究当以出土实物为据:殷周金文、秦诏版、汉碑额为大宗,宋《淳化阁帖》所摹篆体已多失真。

建议学篆者当先明文字源流: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循序而进,再观汉篆变化。唐李阳冰、清邓石如篆书可为法式,至于奇诡变体,略窥其趣即可。书道贵在"取法乎上",未可眩惑于名目之繁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