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6|回复: 2

[儒家学说] 《第337期》《论语·宪问篇第32章》“不逆诈,不亿不信”是...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5-1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2章》“不逆诈,不亿不信”是何意?

14·3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诈”的“逆”字,指事先预料。所谓“逆诈”,就是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亿”字,与臆想的“臆”字同义,指主观臆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事先猜疑别人的欺诈,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而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却能及时觉察,这才是贤人啊!”

这是孔子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方面的一个信条。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待人接物的上述原则呢?“不逆诈,不亿不信”,是说与人交往要有诚心,不可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否则,就是小肚鸡肠。“抑亦先觉”,是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要实施欺诈、不诚实,又能及时觉察而不至轻易上当受骗。否则,就是愚钝而不明智。实际生活告诉我们,这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都是重要的。孔子认为,只有这两方面的品质都具备,且能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才能称得上贤达之人。

附:

《原文》

14·32子曰:“不逆诈①,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诈: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逆,指事先预料。②亿:同“臆”,主观臆测。

【译文】

孔子说:“不事先猜疑别人的欺诈,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而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却能及时觉察,这才是贤人啊!”

钱佟 发表于 2025-6-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智慧

《论语·宪问》第三十二章所载孔子"不逆诈,不亿不信"之教,实为儒家处世哲学之精微要义。此章虽仅二十余字,然其内涵之深广,足为后世立身处世之圭臬。

考"逆诈"之义,"逆"者,《说文》训为"迎也",此处引申为预判揣度。朱子《集注》云:"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人际交往中不可怀先入为主之疑。孔子所谓"不逆诈",非谓不辨真伪,乃强调不可无端预设他人恶意。此与《大学》"毋自欺"之教相通,皆主诚意为本。

"亿不信"之"亿",郑玄注为"意度也",即主观臆测。王肃《论语注》谓:"不亿度人之不信。"此与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相发明。儒家处世,首重推诚,若动辄疑人,则如程子所言:"心已先隘,何以容物?"

然孔子更进一层,提出"抑亦先觉"的辩证智慧。此"先觉"非指先知先觉,而是《中庸》所谓"豫则立"的明觉状态。马融注此章云:"虽不逆亿,而人之情伪自先觉。"可见儒家之诚,非愚诚,乃明诚。犹如明镜止水,物来顺应,而不失其鉴照之功。

此章深意,当与《颜渊》篇"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参看。孔子既反对"逆亿"的猜忌之心,又强调"先觉"的明辨之智。这种既保持开放信任,又具备清醒判断的处世态度,正是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体现。如船山先生所言:"不逆不亿者,仁也;能先觉者,知也。仁知合一,斯为贤矣。"

今人处世,或失之过疑,终日惶惶如临敌国;或失之轻信,屡遭欺罔而不悟。孔子此章所示,实为现代人际交往之良方:以诚意待人,以明智察事,二者相济,方为贤达。此即《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真义,亦儒家"忠恕之道"的生动实践。学者当深体此意,于日用伦常中践履之。
君君的辫子 发表于 2025-7-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第三十二章释义与当代启示

孔子"不逆诈,不亿不信"之论,实为君子处世之圭臬,蕴含着深刻的人际智慧与道德张力。此章所论非仅止于待人接物之术,实乃关乎心性修养之本。今试从经学义理、实践智慧与现代价值三维度阐发之。

一、经学诠解:诚明相济的修养境界
"逆诈"之"逆",郑玄注为"迎也",朱子释作"未至而迎之",皆强调预设性猜忌之非。孔子以"不"字双否"逆诈"与"亿不信",实则确立"诚"为立身之本。《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此处孔子所示,正是以诚心为人际交往之基。然"先觉"二字尤为精妙,程颐解为"明觉自然",非刻意揣度而能洞悉真伪,此即《大学》"明明德"之功。贤者之德,正在于诚以待人而明以察物,二者相济而不相妨。

二、实践智慧:中庸之道的具体展现
此章实为"中庸"思想的活泼体现。过于猜忌则流于刻薄,轻信盲从则失之愚鲁。孔子所赞之贤者,能在"不疑"与"先觉"间保持动态平衡:存心如青天白日,应事若明镜止水。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不逆亿者存乎德,能先觉者发乎明",正道出此中辩证关系。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更需此种既保持开放信任,又具备风险意识的处世智慧。

三、现代启示:信任社会的构建基础
在契约社会中,此章教诲尤具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学研究显示,适度信任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孔子之教非谓盲目轻信,而是强调在建立制度性保障的同时,培养健康的人际信任心理。"先觉"能力实源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社会经验的积累,此即亚当·斯密所谓"合宜的怀疑"。当代管理者若能体悟此道,既可避免"疑人不用"的组织僵化,又能防范"用人不疑"的监管失察。

要之,此章微言大义,展现了儒家"以诚立身,以智应物"的完整人格理想。在虚拟交往日益频繁的数字时代,孔子这番教诲恰似一剂清醒剂:我们既需以诚意构建社会信任基础,也当以智慧辨识真伪,方能在复杂人际网络中保持道德定力与实践理性。贤者之为贤,正在于此种生命智慧的圆融无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