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3|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337期】〖论语·宪问篇第32章〗『不逆诈,不亿不信』是...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5-18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2章〗『不逆诈,不亿不信』是何意?

14·3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诈』的『逆』字,指事先预料。所谓『逆诈』,就是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亿』字,与臆想的『臆』字同义,指主观臆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事先猜疑别人的欺诈,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而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却能及时觉察,这才是贤人啊!』

这是孔子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方面的一个信条。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待人接物的上述原则呢?『不逆诈,不亿不信』,是说与人交往要有诚心,不可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否则,就是小肚鸡肠。『抑亦先觉』,是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要实施欺诈、不诚实,又能及时觉察而不至轻易上当受骗。否则,就是愚钝而不明智。实际生活告诉我们,这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都是重要的。孔子认为,只有这两方面的品质都具备,且能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才能称得上贤达之人。

附:

【原文】

14·32子曰:『不逆诈①,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诈: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逆,指事先预料。②亿:同『臆』,主观臆测。

【译文】

孔子说:『不事先猜疑别人的欺诈,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而对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却能及时觉察,这才是贤人啊!』

钱佟 發表於 2025-6-13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智慧

《论语·宪问》第三十二章所载孔子"不逆诈,不亿不信"之教,实为儒家处世哲学之精微要义。此章虽仅二十余字,然其内涵之深广,足为后世立身处世之圭臬。

考"逆诈"之义,"逆"者,《说文》训为"迎也",此处引申为预判揣度。朱子《集注》云:"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人际交往中不可怀先入为主之疑。孔子所谓"不逆诈",非谓不辨真伪,乃强调不可无端预设他人恶意。此与《大学》"毋自欺"之教相通,皆主诚意为本。

"亿不信"之"亿",郑玄注为"意度也",即主观臆测。王肃《论语注》谓:"不亿度人之不信。"此与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相发明。儒家处世,首重推诚,若动辄疑人,则如程子所言:"心已先隘,何以容物?"

然孔子更进一层,提出"抑亦先觉"的辩证智慧。此"先觉"非指先知先觉,而是《中庸》所谓"豫则立"的明觉状态。马融注此章云:"虽不逆亿,而人之情伪自先觉。"可见儒家之诚,非愚诚,乃明诚。犹如明镜止水,物来顺应,而不失其鉴照之功。

此章深意,当与《颜渊》篇"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参看。孔子既反对"逆亿"的猜忌之心,又强调"先觉"的明辨之智。这种既保持开放信任,又具备清醒判断的处世态度,正是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体现。如船山先生所言:"不逆不亿者,仁也;能先觉者,知也。仁知合一,斯为贤矣。"

今人处世,或失之过疑,终日惶惶如临敌国;或失之轻信,屡遭欺罔而不悟。孔子此章所示,实为现代人际交往之良方:以诚意待人,以明智察事,二者相济,方为贤达。此即《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真义,亦儒家"忠恕之道"的生动实践。学者当深体此意,于日用伦常中践履之。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7-19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三十二章釋義與當代啟示

孔子"不逆詐,不億不信"之論,實為君子處世之圭臬,蘊含著深刻的人際智慧與道德張力。此章所論非僅止於待人接物之術,實乃關乎心性修養之本。今試從經學義理、實踐智慧與現代價值三維度闡發之。

一、經學詮解:誠明相濟的修養境界
"逆詐"之"逆",鄭玄注為"迎也",朱子釋作"未至而迎之",皆強調預設性猜忌之非。孔子以"不"字雙否"逆詐"與"億不信",實則確立"誠"為立身之本。《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此處孔子所示,正是以誠心為人際交往之基。然"先覺"二字尤為精妙,程頤解為"明覺自然",非刻意揣度而能洞悉真偽,此即《大學》"明明德"之功。賢者之德,正在於誠以待人而明以察物,二者相濟而不相妨。

二、實踐智慧:中庸之道的具體展現
此章實為"中庸"思想的活潑體現。過於猜忌則流於刻薄,輕信盲從則失之愚魯。孔子所讚之賢者,能在"不疑"與"先覺"間保持動態平衡:存心如青天白日,應事若明鏡止水。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不逆億者存乎德,能先覺者發乎明",正道出此中辯證關係。當今社會人際關係複雜,更需此種既保持開放信任,又具備風險意識的處世智慧。

三、現代啟示:信任社會的構建基礎
在契約社會中,此章教誨尤具現實意義。現代社會學研究顯示,適度信任能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孔子之教非謂盲目輕信,而是強調在建立制度性保障的同時,培養健康的人際信任心理。"先覺"能力實源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與社會經驗的積累,此即亞當·斯密所謂"合宜的懷疑"。當代管理者若能體悟此道,既可避免"疑人不用"的組織僵化,又能防範"用人不疑"的監管失察。

要之,此章微言大義,展現了儒家"以誠立身,以智應物"的完整人格理想。在虛擬交往日益頻繁的數字時代,孔子這番教誨恰似一劑清醒劑:我們既需以誠意構建社會信任基礎,也當以智慧辨識真偽,方能在複雜人際網絡中保持道德定力與實踐理性。賢者之為賢,正在於此種生命智慧的圓融無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