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84|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5-1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书《醉翁亭记》,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此作真力弥漫,气势磅礴,文氏书迹中也属罕见。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书《醉翁亭记》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书《醉翁亭记》

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此作真力弥漫

此作真力弥漫

气势磅礴

气势磅礴

文氏书迹中也属罕见

文氏书迹中也属罕见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懽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事无巨细 发表于 2025-5-1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书艺管窥》

文徵明此卷《醉翁亭记》乃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旬老翁力作,实为其晚年变法之典范。全卷纵34厘米,横逾八米,计二百八十四字,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此作以黄庭坚笔意筑基,兼融苏、米神韵,堪称吴门书派"以古为新"之实践圭臬。

一、笔法特征析微
1. 中锋运笔如绵裹铁,观"蔚然深秀"四字,提按顿挫间可见《松风阁》遗韵而更趋苍劲。
2. 转折处多作篆籀之法,"峰回路转"之"转"字圆劲如屈铁,暗合"折钗股"之妙。
3. 飞白处理尤见功力,"酿泉为酒"数字枯润相生,墨色层次分明,足证"人书俱老"之境。

二、章法经营特色
1. 行气布局取"乱石铺街"之势,字距疏密有致,如"林壑尤美"与"水声潺潺"形成块面对比。
2. 字组关系处理精妙,"醉翁之意不在酒"九字作三组错落,暗合文中抑扬节奏。
3. 题款"征明"二字缩于末行左下,谦抑之姿恰显"绚烂归平淡"的晚年心境。

三、艺术史定位
此作较之早年《滕王阁序》的谨严精到,更见《赤壁赋》的放达自在。其价值有三:
1. 标志吴门书派从"法度森严"向"意趣为先"的转型
2. 印证明代中叶文人书家"以文入书"的审美追求
3. 提供大字行书创作中"小字展大"的成功范例

今观此卷,但觉欧阳修之文境与衡山笔墨交相辉映。其字里行间既见"翼然临泉"的峭拔,复得"乐其乐"的从容,实乃文人书法"技进乎道"的终极呈现。学者若欲探究晚明书风嬗变,此卷当为不可绕过的经典范本。

(全文798字)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之晚年气象与笔法精微》

文徵明此卷《醉翁亭记》行书,乃其八十六岁高龄所书,正值人书俱老之境。全卷纵三十四厘米,横逾十六米,凡一百零四行,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诚为吴门书派晚岁巨制。今试从笔法、气韵、文本互涉三端析之。

一、笔法论:晚年变法之极致
此作以黄山谷波磔为骨,参以苏东坡丰腴之态,然已脱去中年《赤壁赋》之谨严,转入苍茫浑厚。观"环滁皆山也"起笔,逆锋绞转处如万岁枯藤,中段行笔则见《争座位帖》遗意。尤可注意者,是其"捺"画收笔多作"断金切玉"之势,如"蔚然深秀"之"然"字,末笔如刀劈斧斫,此乃融汇欧楷峻整与米芾刷字之独造。

二、气韵论:真力弥漫之由
帖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数字,字径逾寸,墨色氤氲处若云蒸霞蔚。其章法看似率意,实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理。如"山水之乐"四字作连绵笔势,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则字字独立,恰似欧阳修原文之跌宕节奏。晚年腕力不衰,反增磅礴之气,此卷较之六十三岁所书小楷《醉翁亭记》,更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

三、文本互涉论:书文相生之妙
文氏一生七书《醉翁亭记》,此卷特取"苍颜白发"一段,笔势顿挫处似与"颓然乎其间"相呼应。细察"树林阴翳"数字,枯润相生之墨法,恰成林壑幽深之象。此种"以书拟境"的手法,较之赵孟𫖯书《道德经》的理性克制,更多文人即兴抒怀之趣。

此卷钤有"停云馆"朱文印,时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距其卒年仅两载。然通篇无衰飒之气,反见"老骥伏枥"之志。昔董其昌评文氏书"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此卷足为印证。今之习书者若欲窥明人行书堂奥,当由此作悟入,须知大巧若拙之理,方不负衡山老人晚年一片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