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高":形義流變與哲學意蘊探賾】 "高"字始見於甲骨文,象台觀層疊之形(𠅝),【說文】釋為"崇也,象台觀高之形",其構形本義乃建築基址的巍峨態勢。從文字學視角觀之,"高"字演變呈現三重維度:其一為空間垂直向度的物理屬性,其二為道德品第的價值判斷,其三為精神境界的哲學隱喻。 一、形義源流考 甲骨文"高"作"𠅝",上從"冋"象城闕,下從"口"示基址,會意夯土築台以觀天象。金文(如大盂鼎)增飾性筆畫,強化台基輪廓;小篆承襲此脈,線條趨勻。【說文】歸"高部",段玉裁註:"凡高之屬皆從高",揭示其作為部首的衍生能力。隸變後楷書定型,筆意雖失象形特徵,然"亭亭物表"的視覺張力猶存。 二、經典義理辨 1. 物理高度:【詩經·小雅】"高山仰止"、【考工記】"匠人營國,高仞有三尺",皆指空間維度。 2. 道德標高:【論語】"仰之彌高"喻德行,【孟子】"登東山而小魯"言境界。 3. 精神超越:莊子"乘雲氣,御飛龍"的逍遙,實為對世俗高度的哲學解構。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漸卦】"鴻漸於陸"與"鴻漸於磐"的爻位升降,正暗合"高"的動態辯證性。 三、文化象徵析 青銅器"高"字紋飾多飾於器蓋(如婦好偶方彝),暗合"天垂象"的祭祀功能。漢賦"高門嵯峨"的宮闕描寫,將政治威權物化為建築意象。唐宋以降,"高致""高懷"等審美範疇形成,如蘇軾【定風波】"高處不勝寒"已超越地理概念,直指士大夫的精神困境。 四、現代啟示錄 當代語境中,"高"的異化現象值得警惕:摩天大樓的物理高度與人文厚度失衡,技術崇拜導致的價值虛高,皆需回歸【尚書】"克明峻德"的本源思考。真正的"高",當如王陽明所言"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在形下與形上間保持張力。 (按:本文考釋參【甲骨文編】卷二·九、【說文解字注】第五篇下、【金文詁林補】第三冊,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