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4|回復: 3

[书法培训班] 文征明行书〖六法〗书法见解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1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

文徵明此幅行书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展开论述。提出: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行书易懂,文氏见解颇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识解读。

文徵明此幅行书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展开论述。

文徵明此幅行书作品,就『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展开论述。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行书易懂,文氏见解颇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识解读。

行书易懂,文氏见解颇有妙趣,大家可以自行辨识解读。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4-1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徵明行书"六法"题跋中的师古与气韵辩证》

谢赫"六法"作为中国画学体系的奠基性理论,其首重之"气韵生动"在文徵明行书题跋中获得了极具时代意义的诠释。文氏"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的论断,表面看似强调对传统的承袭,实则暗含明代文人艺术创作的深层逻辑。本文将从书法实践与理论互证的角度,解析文徵明对"气韵"概念的创造性转化。

一、师古作为气韵的生成基础
文徵明行书取法黄庭坚、苏轼而自成家法,其"师古"主张绝非简单摹仿。题跋中"夜行无火"之喻,恰与谢赫"骨法用笔"形成跨时空呼应——前者强调传统作为认知坐标,后者注重笔法作为物质载体。明代吴门书家特有的"以晋唐为体,以宋人为用"创作路径,在此获得理论支撑。文氏晚年《甫田集》中"神理具足"的追求,正是对"气韵生动"的书法化表述。

二、行书笔法中的气韵实践
细观此作,其行笔节奏的"徐疾得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语)构成气韵的物质呈现。中锋用笔产生的"屋漏痕"效果,与侧锋取势形成的"飞白"对比,在视觉上形成音乐性的韵律感。这种通过笔墨运动实现的"生动"效果,恰是谢赫理论在书法领域的延伸发展。文氏将绘画"六法"移植于书法的尝试,开创了明代书画理论互鉴的新范式。

三、气韵的当代性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文徵明对"师古"的强调始终以"得趣"为旨归。其行书结字中的"敧正相生",既保留晋唐法度的严谨性,又融入宋人意趣的随机性。这种"法"与"意"的辩证统一,使"气韵生动"从绘画品评标准升华为跨艺术门类的美学原则。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法度森严而意态生动",正道出这种创造性转化的精髓。

结语:
文徵明此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以书法形式阐释画学经典,更在于揭示了艺术传承的本质——师古是手段,气韵生成才是目的。这种认识打破了"复古"与"创新"的二元对立,为理解明代文人艺术的"托古改制"现象提供了典型个案。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艺术形态的今天,文氏对"气韵"的诠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4-18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徵明行书〈六法〉对谢赫画论的书法性阐释》

谢赫《古画品录》所立"六法"诚为中国画学之圭臬,而文徵明以行书笔意阐发"气韵生动"之旨,实乃书画会通之典范。今观此作,可见衡山先生不仅得六法真髓,更以书道演绎画理,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皆不可轻忽。

谢赫"六法"以"气韵生动"居首,此四字实含中国艺术之核心精神。文徵明以"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相呼应,既点明师古之要,又暗合"气韵"传承之道。其行书笔势流动而不失法度,墨色浓淡相宜,恰是"气韵"在书法中的具象呈现。观其字里行间,提按转折处皆见生机,此正与"生动"之旨暗合。

细究文氏书迹,可见其对"骨法用笔"的深刻理解。其行书虽飘逸流畅,然点画皆含筋骨,中锋运笔处尤见力度。这种"以书入画"的笔法认知,正是对谢赫第二法的精妙诠释。其字结体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又暗合"经营位置"之法。文徵明以书法实践印证画论,展现出明代文人书画一体的艺术追求。

此作更值得玩味者,在于文氏对"传移模写"的创造性转化。其书虽言师古,却非泥古不化。观其笔意,既有晋唐风骨,又具个人面貌,恰如其在题跋中所言:"仿其大意,不规规形似。"这种"师心不师迹"的态度,正是对六法精神的深层把握。

文徵明此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书画互鉴的典范。其以行书笔意阐释画论,既延续了苏轼"书画本一律"的传统,又开创了以书法演绎画理的新境。今人研习此作,当从三个层面入手:一究其笔墨技法,二味其理论内涵,三思其跨艺术门类的思维方法。如此,方能真正领会文徵明"六法"书作之妙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