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2|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苏溪亭】—【唐】戴叔伦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29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d2ca460ee2d8c5ad731b65071ccc6f12.jpg

作者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译文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4-4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戴叔伦《苏溪亭》中的时空错置与情感投射

戴叔伦此诗,以苏溪亭为空间坐标,以暮春为时间节点,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抒情场域。诗中"草漫漫"三字,非独状春草之盛,实暗含《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基因,使眼前景物顿时承载千年离愁。这种以植物生长暗示时序推移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物候时序"传统的精妙体现。

"十二阑"之数尤堪玩味。古乐府有"阑干十二曲"之句,暗示思念之深、眺望之久。诗人设问"谁倚东风",实为明知故问的修辞策略,将抒情主体隐于问句之后,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曲折表达异曲同工。倚阑人的姿态,凝固成一个永恒的等待意象,与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形成跨时空的互文。

诗中时空结构极具匠心。"燕子不归"是空间上的阻隔,"春事晚"是时间上的流逝,二者叠加产生几何级数的惆怅。更妙在"一汀烟雨杏花寒"的视觉处理:烟雨迷蒙造成景深压缩,将三维空间压扁为二维画面,恰似南宋马远"一角"构图,以有限画面暗示无限惆怅。这种"视觉收缩"技法,在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中亦有体现。

戴叔伦深谙"以实写虚"之道。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却通过"杏花寒"的触觉移情,将生理寒冷转化为心理凄楚。这种通感手法,比李贺"冷红泣露娇啼色"更为含蓄蕴藉。结句的烟雨杏花,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心境投射,与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同臻物我交融之境。

此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贺铸"一川烟草"显承其绪,乃至现代戴望舒《雨巷》中"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组合,亦可追溯至此。戴叔伦以二十八字构建的抒情范式,证明唐诗在空间压缩与情感扩张之间,已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