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3|回复: 2

[诗词赏析] 《诗词》寒食——韩翃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7cfdb3ca9e10f97455850ac1013e914.jpg

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4-17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食》诗笺析:韩翃的政治隐喻与艺术匠心

韩翃此诗以寒食节为切入点,通过四句二十八字的精妙组合,既展现了唐代宫廷节俗的独特风貌,又暗含对中唐政治生态的深刻讽喻。全诗以"飞花""御柳""轻烟"等意象构建出绮丽的视觉图景,却在温婉笔触中暗藏机锋,堪称大历诗风中"微言大义"的典范之作。

一、时空结构的双重意蕴
首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以全景式笔法勾勒长安春色。"无处不"三字运用否定之否定句式,将飞花动态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理感受,与谢朓"江南佳丽地"的铺陈手法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御柳"意象的选择颇具深意:柳枝在寒食节既是应景之物(《荆楚岁时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更是皇权恩赏的载体(《唐会要》记清明取榆柳火赐近臣)。诗人通过东风中倾斜的柳枝,暗喻恩宠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

二、烛烟意象的政治隐喻
颔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化用东汉"五侯"典故(《后汉书·宦者传》),表面写节俗特权,实则剑指中唐宦官专权。德宗朝宦官掌枢要、典禁军,恰似汉末单超等"五侯"故事。诗中"传"字暗含权力递嬗的流动性,"散"字则揭示恩宠的弥散性,与首联"飞花""斜柳"形成意象呼应。这种以汉喻唐的笔法,实承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批判传统,却更显含蓄蕴藉。

三、艺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此诗最见功力处在于讽刺与诗美的平衡。全诗无一字直斥时政,却通过:
1. 色彩对照:白日飞花的明艳与暮夜烛烟的幽微
2. 空间对比:普城禁火的冷寂与五侯得烛的温热
3. 典实运用:表面写节令赏赐,暗用宦官典故而形成"复调"效果

宋人许𫖮《彦周诗话》评此诗"含蓄深远",清人吴乔《围炉诗话》更指出"唐之亡国,兆于宦官。此诗在德宗时已见端倪"。韩翃以进士出身久滞下僚,后竟因诗得官,恰证明此作在"主文谲谏"传统中的成功——既维持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尺度,又完成了士人的政治表达。

要之,《寒食》一诗正如其末句轻烟,于袅袅升腾间将中唐的政治焦虑弥散在永恒的春日图景中。这种"象外之象"的营造,正是大历诗人对盛唐气象的创造性转化,也为后世政治诗提供了"讽而不露"的美学范式。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4-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食》诗笺析——兼论韩翃的讽喻笔法

韩翃《寒食》一诗,历来被视为大历诗风清丽婉转的代表作,然其深层意蕴实含政治讽喻之微旨。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寒食节俗为表,以宫廷恩宠为里,在看似平和的景物描摹中暗藏机锋,可谓"婉而多讽"的典范。

一、意象经营的双重性
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以全景式笔法勾勒长安春色,"飞花"意象既实指柳絮杨花,亦暗喻皇恩流散之态。诗人特取"御柳"而非寻常巷陌之柳,已见政治隐喻:柳枝之"斜"非仅状东风摇曳之态,更暗指恩宠偏斜之实。寒食本应"普天皆禁火",而"汉宫传烛"之举,却使礼制成为特权之饰。五侯典出《汉书·元后传》,韩翃明言汉事而暗指唐弊,中唐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专权用事,正与汉末五侯遥相呼应。

二、时空结构的深意
前二句写白昼之景,后二句摹夜间之事,形成时空对照。"日暮"二字尤具深意:既指自然时序之晚,亦隐喻政教衰微之象。传烛过程以"传""散"二字串联,轻烟流动之态恰似特权之暗中传递。宋人《苕溪渔隐丛话》曾评此诗:"看似颂扬,实含讥刺",正点破其绵里藏针的特质。

三、历史语境与诗学传统
韩翃身处大历年间,彼时宦官预政、方镇割据已成积弊。诗人以寒食赐火之小事切入,实承《诗经》"主文而谲谏"传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唐代赐火事,唯宦官得之,此诗寓意远矣。"考《唐会要》载贞元四年寒食赐火记录,恰证诗中讽喻非虚。

四、艺术表现的张力
此诗之妙,在于将尖锐批判寓于华美辞章。"飞花""轻烟"等语极尽婉丽,而"无处不""散入"等表述却暗含普遍性指涉。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较之直陈弊政更显深刻。明人王世贞称其"含毫邈然,讽喻在笔墨之外",诚为的评。

要之,韩翃此作非徒写节令风物,实乃以诗史之笔揭中唐政治之痼疾。其价值不仅在于"大历十才子"典型的清雅诗风,更在于延续了杜甫以降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后世读者若只赏其文辞之美而不察其微言大义,恐未尽得诗人本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