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45|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張旭狂草【李青蓮序】(標註版)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13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旭(675年~約750年),書法以草書著名。

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

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書法與懷素齊名,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538b18118a8cec6f8cb464f8802596b0.jpg

3f16ef0d9ea0867b2a14ecebe6222724.jpg

55d226bf78f978e15c2306815ba5f232.jpg

f74952147411b5f1f2f62ab5a427a90a.jpg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張旭【李青蓮序】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9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札記】張旭【李青蓮序】草書藝術芻議

張旭(675-750)乃盛唐書藝之巔,其狂草以【李青蓮序】為圭臬,誠如【唐書】所載"揮毫落紙如雲煙",將草書推向"神品"之境。考其筆法,有三重突破:

一曰"法度與自然的辯證"。張旭師承二王而破藩籬,【李青蓮序】中"驟雨旋風"之勢,實為"錐畫沙""屋漏痕"筆法的極致發揮。米芾【海岳名言】謂"張顛妙於肥",觀此帖中漲墨與飛白交織,正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之要義。

二曰"詩書合璧的審美"。張旭與李白同列"飲中八仙",此序以草書錄太白詩,筆勢與詩意同構——"黃河之水天上來"句作縱向連綿,"朝如青絲暮成雪"處現絞轉頓挫,堪稱"書為心畫"的典範。

三曰"酒神精神的物化"。據【國史補】載,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此帖中"金樽對月"數字的誇張結構,恰是唐代浪漫主義在視覺藝術中的投射,與裴旻劍舞的"走馬如飛"、李白詩的"咳唾九天"共構盛唐氣象。

今人研習此帖,當注意三點:其一,不可徒摹其形而未解"孤蓬自振"的筆勢原理;其二,需結合敦煌殘紙【古詩四帖】比勘筆法源流;其三,須領會"忽然絕叫三五聲"的創作狀態,方不負"草聖"真髓。

(按:本文考據主要依據【宣和書譜】【法書要錄】及啟功【論書絕句】註疏,凡四百八十六言。)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6-8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旭狂草〖李青蓮序〗書藝探賾】

張旭【李青蓮序】狂草長卷,誠盛唐氣象之藝術結晶。此卷以酒神精神入書,筆走龍蛇間盡顯"揮毫落紙如雲煙"的盛唐氣度。今觀其帖,猶見公孫大娘劍器舞之韻律,誠如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所云"㸌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書道與劍道在此達成美學共鳴。

從筆法論之,此卷深得"錐畫沙""屋漏痕"之妙。細察"煙濤微茫"四字(見圖77337),橫畫如千裏陣雲,豎筆若萬歲枯藤,轉折處尤見"折釵股"之勁健。張旭獨創"連綿草"法,如"霓為衣兮風為馬"數字(見圖77342),一氣呵成若江河奔涌,將李白詩境的謫仙氣韻化為筆墨交響。

章法構成尤具開創性。全篇大小錯落如"星垂平野闊",疏密變化似"月涌大江流"。觀"雲青青兮欲雨"段(見圖77345),字組間形成"S"形律動,暗合道家"負陰抱陽"之理。這種空間處理,較之王羲之【十七帖】的平正典雅,更顯盛唐藝術特有的磅礴氣勢。

墨法運用堪稱教科書級典範。濃墨處如"洞天石扉"(見圖77349)沉雄渾厚,枯筆處似"訇然中開"(見圖77350)蒼勁飛白。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仙之人兮列如麻"數字(見圖77353),通過墨色濃淡交替,營造出"恍驚起而長嗟"的夢幻效果。

此卷在書法史上的價值,可比肩李白【將進酒】之於詩歌史。張旭將張芝"一筆書"推向極致,又與懷素形成"張顛素狂"的雙峯並峙。蘇東坡評"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正可為此卷作注。今人研習,當透過狂放表象,體悟其"豪盪感激"背後的法度森嚴,方得狂草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